国家税务总局南安市税务局课题组
【摘要】厦漳泉都市圈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在全国17个发展型都市圈中位列第二,是福建省最具活力和经济实力的城市群之一,其分区域、分产业、分行业发展具有较鲜明的特色,从经济发展和税收指标来看,与七大国家级都市圈相比大体处于中等水平。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视角来看,其税源协同方面存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念不足,落实顶层设计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等问题,税收支持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存在税收政策、税收分配体制、税收征收机制支撑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在充分借鉴上海大都市圈和七大国家级都市圈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努力提升厦漳泉都市圈的战略竞争维度,构建厦漳泉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错位竞争机制、统一大市场,完善厦漳泉都市圈协同发展的财税体制等手段助力厦漳泉都市圈协同发展。
【关键词】都市圈 区域发展 协同发展 税源 税收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的《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就提出“建设以厦漳泉为主体的城市群体”,为厦漳泉都市圈协同发展指明方向。2011年,福建省发布的《福建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正式提出“将推进福州、厦漳泉两个大都市圈建设”,不仅明确了厦漳泉都市圈的具体范围,而且将厦漳泉都市圈与福州都市圈一起列为省委、省政府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2021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到“支持福州、成都、西安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标志福州都市圈正式上升为国家级都市圈。相较而言,厦漳泉都市圈仍处于蓄势待发状态,相关规划正紧锣密鼓编制中。基于此,本文将从税收视角出发探讨厦漳泉都市圈协同发展问题。
一、厦漳泉都市圈税源与税收发展情况
目前,厦漳泉都市圈以福建省20.4%土地面积,集中全省46%的常住人口,贡献全省48.2%的GDP,是福建省最具活力和经济实力的城市群之一,在全国17个发展型都市圈中位列第二 。其2022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新设外商投资企业项目、实际使用外资等占全省比重基本达到或超过一半,但税收为1408.77亿元,仅占全省税收的33.8%,每百亿元GDP贡献税收5.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36元,在主要经济指标中相对偏低。
表1 厦漳泉都市圈主要指标
地区
|
总体规模
|
产业结构
|
对外经济
|
发展水平
|
面积
|
人口
|
GDP
|
GDP增速
|
二产
增加值
|
三产
增加值
|
进出口
总额
|
新设外商投资企业/项目
|
实际使用外资
|
人均GDP
|
经济
密度
|
平方
公里
|
万人
|
亿元
|
%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家/个
|
亿美元
|
万元/人
|
亿元/
平方千米
|
厦门
|
1701
|
530.8
|
7802.7
|
4.4%
|
3233.6
|
4539.8
|
9225.6
|
1141
|
22.1
|
14.7
|
4.6
|
漳州
|
12600
|
506.8
|
5706.6
|
6.9%
|
2860.0
|
2275.1
|
1200.9
|
166
|
4.0
|
11.3
|
0.5
|
泉州
|
11015
|
887.9
|
12103.0
|
3.5%
|
6882.1
|
4970.8
|
2711.9
|
587
|
9.7
|
13.6
|
1.1
|
合计
|
25316
|
1925.5
|
25612.2
|
14.8%
|
12975.6
|
11785.7
|
13138.4
|
1894
|
35.8
|
13.3
|
6.1
|
全省占比
|
20.4%
|
46.0%
|
48.2%
|
—
|
51.7%
|
47.2%
|
66.3%
|
69.3%
|
71.8%
|
—
|
—
|
数据来源:福建、厦门、漳州、泉州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分区域发展情况
1.从税源发展看,(1)厦门占地面积小但经济发达。厦门占地面积为1701平方公里,在三地中占比为6.7%,人口占比为27.6%,GDP、二、三产增加值占比分别为30.5%、24.9%和38.5%;厦门对外经济发达,进出口总额占比为70.2%,实际使用外资占比为61.8%,人均GDP与经济密度在三地中最高。漳州面积最大但经济发展较缓。(2)漳州占地面积占比为49.8%,GDP、二、三产增加值占比最低,分别为22.3%、22.0%和19.3%;对外经济较落后,进出口总额占比为9.1%。人均GDP与经济密度最低,其中经济密度为0.5亿元/平方千米,远低于厦门。(3)泉州人口最多,GDP最高。泉州占地面积和人口占比分别为43.5%和46.1%。GDP、二、三产增加值占比最高,分别为47.3%、53.0%、42.2%;对外经济发展水平居中,进出口总额占比为20.6%。人均GDP与经济密度也位于中等水平,为13.6万元/人及1.1亿元/平方千米。
表2 厦漳泉都市圈主要税收指标
地区
|
总体规模
|
税收占比
|
税收指标
|
税收
收入
|
税收收入增速
|
占本区域比重
|
占本省比重
|
占全国比重
|
人均税收收入
|
每百亿元GDP税收贡献
|
亩产
税收
|
亿元
|
%
|
%
|
%
|
%
|
万元/人
|
亿元
|
元/亩
|
厦门
|
631.38
|
-6.6%
|
44.8%
|
15.1%
|
0.38%
|
1.19
|
8.09
|
24751.12
|
漳州
|
250.60
|
1.8%
|
17.8%
|
6.0%
|
0.15%
|
0.49
|
4.39
|
1325.93
|
泉州
|
526.79
|
33.6%
|
37.4%
|
12.6%
|
0.32%
|
0.59
|
4.35
|
3188.32
|
合计
|
1408.77
|
—
|
—
|
33.8%
|
0.85%
|
0.73
|
5.50
|
3709.88
|
全省
|
4173.55
|
—
|
—
|
—
|
2.51%
|
1.00
|
7.86
|
2243.84
|
数据来源:福建、厦门、漳州、泉州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从税收指标看,厦漳泉三地税收同经济发展情况相符,税收收入分别为631.38亿元、250.6亿元、526.79亿元,占区域税收总量比重为44.8%、17.8%和37.4%,三地每百亿元GDP的税收贡献分别为8.09亿元、4.39亿元、4.35亿元。其中,厦门和泉州税收规模都相当于漳州的两倍多,漳州和泉州的人均税收水平和每百亿元GDP的税收贡献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分产业发展情况
厦漳泉都市圈税收收入三大产业占比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小,一、二、三产业税收占本区域税收比重分别为0.08%、49.31%、50.61%。产业结构决定税源结构,漳州第一产业税收收入占比远高于其他两地,说明漳州第一产业占比大,相应税收收入较低。泉州第二产业税收占比达61.11%,居于首位,比厦门、漳州分别高出18.45个百分点和16.77个百分点。厦门第三产业占比为57.30%,高于漳州、泉州2.09个百分点和18.43个百分点。以上差异说明漳州第一产业、泉州第二产业、厦门第三产业各有优势。
表3 厦漳泉都市圈分产业税收收入数据
|
|
|
|
|
|
|
|
|
单位:亿元
|
地区
|
厦门
|
漳州
|
泉州
|
厦漳泉都市圈
|
全省
|
合计
|
绝对量
|
相对量
|
绝对量
|
相对量
|
绝对量
|
相对量
|
绝对量
|
相对量
|
绝对量
|
相对量
|
1466.16
|
100.00%
|
311.39
|
100.00%
|
956.52
|
100.00%
|
2734.07
|
100.00%
|
4878
|
100.00%
|
第一产业
|
0.59
|
0.04%
|
1.41
|
0.45%
|
0.16
|
0.02%
|
2.16
|
0.08%
|
5.21
|
0.11%
|
第二产业
|
625.49
|
42.66%
|
138.07
|
44.34%
|
584.54
|
61.11%
|
1348.1
|
49.31%
|
2373.19
|
48.65%
|
第三产业
|
840.08
|
57.30%
|
171.92
|
55.21%
|
371.82
|
38.87%
|
1383.82
|
50.61%
|
2499.61
|
51.24%
|
数据来源:福建、厦门、漳州、泉州2022年会统报表
(三)分行业发展情况
分行业来看,厦门 8个行业税收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批发零售业以17.9%居于首位,高于全省13.8%的水平。漳州8个行业税收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农、林、牧、渔业税收比重0.5%,全省该行业平均水平为0.1%。泉州制造业税收比重为54.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9%,表明泉州制造业发展优越。
图1 厦漳泉三地行业税收占本地税收比重
数据来源:福建、厦门、漳州、泉州2022年会统报表
整体来看,厦漳泉都市圈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税收收入占全省同行业税收的74.2%,表明厦漳泉都市圈的科技创新实力具有明显优势。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67.2%)、住宿和餐饮业(65.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5.7%)等行业的高占比反映出厦漳泉都市圈娱乐业、旅游业的发达。但该情形主要源于厦门,反映出三地科技创新发展、旅游业发展差距较大。
综上分析,厦漳泉都市圈制造业、服务业、科学技术等在全省具有明显优势。厦门市生产性服务业行业、房地产业发展较好;漳州市农、林、牧、渔业比重大,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泉州市制造业优势突出,但与其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滞后。漳州、泉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空间大,厦门在高端制造业等行业具有较大优势,可利用厦门市先进技术的辐射和带动,实现科学技术成果的创新转化,构建以先进制造业、高新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格局。
表4 厦漳泉三地行业税收收入占全省同行业税收比重
地区
行业
|
厦门
|
漳州
|
泉州
|
厦漳泉都市圈
|
第一产业
|
11.3%
|
27.0%
|
3.1%
|
41.4%
|
第二产业
|
采矿业
|
0.6%
|
2.3%
|
5.9%
|
8.8%
|
制造业
|
28.8%
|
5.8%
|
26.90%
|
61.5%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9.5%
|
1.6%
|
15.6%
|
26.7%
|
建筑业
|
18.9%
|
7.9%
|
15.0%
|
41.8%
|
第三产业
|
批发和零售业
|
39.0%
|
5.0%
|
14.0%
|
58.1%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
|
——
|
——
|
——
|
——
|
住宿和餐饮业
|
29.1%
|
14.5%
|
22.3%
|
65.9%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41.2%
|
1.4%
|
5.1%
|
47.7%
|
金融业
|
20.6%
|
4.6%
|
13.4%
|
38.6%
|
房地产业
|
31.6%
|
9.4%
|
21.5%
|
62.4%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47.9%
|
9.7%
|
8.1%
|
65.7%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64.4%
|
2.5%
|
7.3%
|
74.2%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17.7%
|
3.8%
|
5.4%
|
26.9%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22.1%
|
2.8%
|
6.8%
|
31.7%
|
教育
|
41.5%
|
7.0%
|
9.6%
|
58.1%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40.0%
|
7.8%
|
7.3%
|
55.1%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58.2%
|
0.9%
|
8.2%
|
67.2%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25.1%
|
13.6%
|
18.1%
|
56.7%
|
其他行业
|
26.2%
|
7.1%
|
22.2%
|
55.6%
|
数据来源:厦门、漳州、泉州2022年会统报表
(四)与七大国家级都市圈[2]的发展情况对比
目前,全国共有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七大国家级都市圈。总体而言,与七大国家级都市圈相比,
厦漳泉都市圈税收收入、经济发展处于偏上水平,以较小面积和较少人口创造高GDP和税收。其中:厦漳泉都市圈面积仅大于长株潭都市圈,人口仅多于福州和长株潭都市圈。但税收收入位于第四位,低于南京、武汉、成都都市圈;人均税收收入为0.7万元/人,仅次于南京都市圈;每百亿元GDP税收贡献为5.5亿元,位于第三位,与南京都市圈持平;亩产税收收入为3709.9元/亩,居于首位。
表5 厦漳泉都市圈与七大国家级都市圈比较
|
厦漳泉
|
南京
|
福州
|
成都
|
长株潭
|
西安
|
重庆
|
武汉
|
总体情况
|
GDP(亿元)
|
25612.2
|
48952.4
|
21558.6
|
26200.6
|
20314.3
|
17190.9
|
30525.0
|
32202.7
|
面积(平方公里)
|
25315.6
|
66000.0
|
56339.9
|
33137.0
|
23019.0
|
37995.0
|
88741.0
|
57800.0
|
人口(万人)
|
1925.5
|
3571.2
|
1824.0
|
3228.9
|
1701.8
|
2295.5
|
3538.8
|
3294.1
|
税收指标
|
税收收入(亿元)
|
1408.8
|
2709.9
|
755.9
|
1471.9
|
973.9
|
771.8
|
1317.8
|
1795.4
|
占全国比重
|
0.8%
|
1.6%
|
0.5%
|
0.9%
|
0.6%
|
0.5%
|
0.8%
|
1.1%
|
人均税收收入(万元/人)
|
0.7
|
0.8
|
0.4
|
0.5
|
0.6
|
0.3
|
0.4
|
0.5
|
每百亿GDP税收贡献(亿元)
|
5.5
|
5.5
|
3.5
|
5.6
|
4.8
|
4.5
|
4.3
|
5.6
|
亩产税收(元/亩)
|
3709.9
|
2737.3
|
894.4
|
2961.3
|
2820.5
|
1354.1
|
990.0
|
2070.8
|
数据来源:各地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报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因福州都市圈与厦漳泉同属福建省内,地理区位相似,本文选取福州都市圈相关数据进行比较。与之相比,厦漳泉都市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税收比重较低,第二产业税收比重较高。分行业来看,厦漳泉都市圈七个行业税收收入占本地区税收收入比重高于福州都市圈。其中,制造业以43.76%的占比居于首位,远高于福州都市圈30.74%的税收比重,说明厦漳泉都市圈制造业发展更优,主要得益于泉州制造业的发达。
综上对比分析,厦漳泉都市圈经济发展和税收指标相较于七大国家级都市圈,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福州都市圈相比,厦漳泉都市圈第二产业税收占比较大,第三产业发展尚具上升潜力。
图2 厦漳泉与福州都市圈产业税收比重 图3 厦漳泉与福州都市圈行业税收比重
二、税收视角下厦漳泉都市圈协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税源协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协同发展理念与认识方面。与福州都市圈等区域内核心城市“一支独大”,向心力强的局面不同,厦门、漳州、泉州三地发展各有所长,三强并立,都市圈内暂未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且厦漳泉都市圈内城市发展主要依赖于以县域经济竞争为主要构成的区域间竞争机制,区域间竞争意识较为强烈,协同思维和意识相对不足。
2.协同发展制度与体系方面。厦漳泉都市圈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强劲,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国有经济相对强劲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厦漳泉都市圈的协同发展很难由“市场”这只手自发形成和自然催生,对于由政府牵头推动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当地党政部门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2011年开始就以厦漳泉党政联席会议的形式逐步推进,但在2014年戛然而止,究其原因在于目前厦漳泉都市圈的整合必须要跨越行政区划壁垒,对三大城市间的权责转移、资源分配、财政补贴等方面作出有力的决策和落实,厦漳泉党政联席会议显然还无法完全担此重任,需省委、省政府,乃至中央层面设立科学权威而又有效的协调发展组织或制度等,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开展公共资源管理。
3.协同治理模式与机制方面。引入多元治理机制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世界范围内的区域协同发展实践中,一些地区常常会吸纳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民来参与区域协同治理。目前厦漳泉都市圈既缺乏专门负责区域政策实施的职能部门,也缺乏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参与区域事务治理的有效机制,这一方面导致当地公民参与治理的渠道较为狭窄,另一方面也造成厦漳泉三地政府同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未形成多层次、良性互动的网络型合作治理模式,难以有效降低区域间信息沟通、协商分配、执行监控等治理成本。
4.产业布局与要素流动方面。由于区域竞争激烈,缺乏产业布局统筹,厦漳泉都市圈产业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产业关联度相对较低。从发票数据来看,2022年厦门销往泉州、漳州的发票开票金额占比为3.3%、2.2%,漳州销往厦门、泉州的发票开票金额占比为12.1%、2.5%,泉州销往厦门、漳州的发票开票金额占比为9.9%、1.4%,明显低于销往福州、部分外省市的发票开票金额占比。而且,三地除鞋服、纺织、建材等传统行业齐头并进外,近年来又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相互衔接的产业链尚未有效形成,导致泉州、漳州不得不面临厦门在高附加值产业和优质税源方面的强劲“虹吸效应”,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以及税源外流问题一直十分突出。
(二)税收协同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税收政策协同方面。比如:厦漳泉三地的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不同,特别是三地交界地区征收额差距较大,这些税收征收标准未从区域协同发展的高度统筹设计,不可避免会对区域协同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2.税收利益分享方面。目前关于跨区域税收利益分享还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自行探索建立的税收利益分享机制以地方政府间签订协议的方式确定,缺乏必要的法律效力,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在保障中央财政收入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授予地方科学制定税收利益分享办法的权力。
3.税收信息共享方面。目前,厦漳泉三地间的税收信息共享直连直通渠道还没有建立起来,信息共享既缺乏统一的技术平台,也未建立相关机制,导致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数据资源挖掘利用不够,不能为厦漳泉都市圈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主要都市圈税源与税收协同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上海大都市圈推进税源协同发展的先进经验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长三角的上海大都市圈推进税源协同发展的经验最为成熟和先进,值得学习和借鉴。
1.高度重视政府间协同发展机制的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已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会商—决策—协调—执行的四级联动协同发展机制。第一级是每两年举办一次省(市)主要领导出席的定期会商机制,决定区域合作方向、原则、目标与重点等重大问题;第二级是每年举办一次常务副省(市)长主持的区域合作与发展座谈会,落实主要领导座谈会的部署,协调推进区域重大合作事项;第三级是每年举办一次的各地级市市长参加的城市经济协调会,在城市之间以专题形式进行不同领域内的合作;第四级是建立城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间联席会议、论坛、合作专题等合作机制。
2.高度重视城市间的错位发展机制的构建。上海大都市圈始终遵循错位发展思路,形成既竞争又协同,相互协调,相互带动,构成“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一核”是指上海;“五圈”是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四带”是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以及沪杭金发展带。这意味着,南京、杭州、宁波3个副省级城市在注重自身发展之外,还充分发挥其作为区域龙头的带动与辐射作用。
3.高度重视由易到难渐次推进的原则。在协同发展进程中,上海大都市圈遵循由易到难渐次推进的原则,审慎选择合作专题和具体合作项目,比如,先从交通基础设施 (公交一体化)、旅游合作、品牌推广、消费者维权等可以有效增进所有参与地区利益的合作行为入手,逐渐向生产要素一体化 (科技资源、人力资源、金融及职业资格互认)、产业一体化 (规划一体化、市场准入及规范执法)、民生一体化(社保、医保联网结算及环境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推进。
4.高度重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间的协同治理。比如:鼓励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合肥高新区以及宝钢集团、华谊集团等40家园区和大型企业集团发起成立“长三角园区共建联盟”,探索园区之间的股份合作、企业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园区管理与品牌输出等多重合作模式,促进产业在上海大都市圈内的合理有序转移,强化区域间产业联系。再如:鼓励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和研究结构等社会组织举办各种论坛、研讨会,并提供智力支持,推动区域合作的决策模式由原来的政府单中心模式逐渐向以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网络型互动合作模式转变,等等。
(二)七大国家级都市圈推动税收协同发展的优化实践
七大国家级都市圈在涉税管理方面也已有了初步探索和实践,许多做法值得借鉴和参考。
1.更注重政策标准统一。厦漳泉都市圈存在问题之一是在地方权力较灵活的税收政策上存在差异,对都市圈内要素流动存在阻碍。在这方面,武汉、成都都市圈在发展中注重推动税收政策的解读口径一致、执行口径一致,促进税收风险管理协作。
2.更注重征管数据互通。税收征管需以数据支撑,但厦漳泉三地间存在信息孤岛、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数据利用水平低等问题。在数据互通方面,成都都市圈注重探索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区域内联合监管,推动税收征管一体化。
3.更注重税收服务集成。在税收服务方面,厦漳泉都市圈差异较小,但因行政区划不同,仍未形成服务集成。长株潭、重庆都市圈注重税收服务集成,通过“一网通办”“一窗通办”“同质化”等实现涉税服务便民化、高效化。
4.更注重税收利益共享。厦漳泉都市圈在税源、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区域税收竞争协调机制、税收利益补偿和保障机制。而福州、武汉都市圈对此积极探索,通过合作建立飞地经济、联合招商引资、重大项目会商的税收利益分享等政策,探索区域投资、税收利益争端处理机制。
四、深化厦漳泉都市圈税源与税收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努力提升厦漳泉都市圈的战略竞争维度
福建北连长三角,南承珠三角,东接台湾城市群,西启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目前规划福州、厦漳泉两个都市圈只是权宜之计。长远来看,充分发挥与台湾经济活跃度高,产业互补性强,人文交流密切等优势,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等的成功运行经验,以福州、厦门、泉州、台北、高雄、新北两岸六城为依托,规划和布局闽台(或海峡)大湾区,努力形成圈中有圈、圈中套圈、圈圈互动的格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和动力源,才是长久之计。显然,福州都市圈和厦漳泉都市圈只是点,未来的闽台(或海峡)大湾区才是面。由点到面破局的关键是加快推进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论证进度,力争尽早将其升级为国家级都市圈,确保其能与福州、台北、高雄、新北等都市圈同维竞争、同频共振,为未来两岸六城协同发展和闽台深度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二)努力构建厦漳泉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机制
纵向上,可尝试建立从宏观到微观的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联动协同发展机制。第一级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厦漳泉主要领导参加的定期会商决策机制,每2—3年举办一次,重点是决策部署区域协同发展方向、原则、目标与重点等重大问题;第二级是厦漳泉主要领导参加的区域协同发展座谈会及经济协调会,每年举办一次,重点讨论和落实区域重大合作项目;第三级是建立厦漳泉都市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间的联席会议、论坛、合作专题等协同发展机制,重点讨论和解决重大合作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横向上,建议引入多元治理机制,吸纳企业、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民来参与区域协同治理,并运用财税手段促进多主体合作和良性互动。比如:对跨地区的行业协会组织,在其协同政府制定区域行业发展规划、区域共同市场规则过程中,给予适当财政补贴,等等。
(三)努力构建厦漳泉都市圈的错位竞争机制
厦漳泉三城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经济同体,在经济产业、公共服务、人才创新等方面具有 “一盘棋”发展的先天条件。建议积极挖掘三城协作内容和共同发展基础,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实现更广泛、更深层、更优质协同发展。比如:对于贸易、航运、高端消费、金融商务等厦门占据明显优势的领域,泉州期内根本无法与之争锋。但泉州历史文化底蕴非常雄厚,境内所拥有的文化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文化表演团体和各类文化场馆等文化行业资源远超厦门,开发潜能非常大,因此,可立足制造业优势,将错位发展的突破口和侧重点放在文旅产业上,充分挖掘东亚文化之都和海丝名城潜力,全面提升国内国际影响力。
(四)努力构建厦漳泉都市圈的统一大市场
在深化厦漳泉都市圈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市场“硬联通”基础上,将以将厦漳泉都市圈协同发展重心转移到市场“软联通”上,一方面,着力推进都市圈内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进一步打通三地投资贸易、资质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堵点,推动政务信息互通及证明互认,优化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合作,强化金融监管合作和风险联防联控,实现各类商品、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另一方面,加强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推动中心城市产业高端化发展,有序引导传统产业功能升级与疏导,加快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形成梯次分布、链式配套、紧密协作的产业格局。
(五)完善促进厦漳泉都市圈协同发展的财税体制
建议由税务总局和福建省政府牵头,全面梳理现有厦漳泉三地执行的税收政策,分析比较税收政策执行中的细微差别,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布局,按照有利于产业转移对接、有利于区域发展、有利于区域间协同的原则,规范调整各地区的税收政策。建议建立厦漳泉三地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研究建立产业项目流转补偿、税收分成、统计核算机制,鼓励跨区建园,促进区域优势互补、要素流动、协同发展。建议研究制定统一的厦漳泉都市圈税收保障制度,明确各地政府部门在涉税信息共享、提供执法协助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建立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共享交换平台,统一数据交换标准,实时共享交换三地涉税信息。
课题指导:柯向阳
课题成员:李清泉 洪 江 吴思思 蔡梅莹 魏雅芳
课题执笔:蔡梅莹 魏雅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