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学术论坛
税收视角下助力科技创新初探——以莆田市为例
日期:2021-11-17    来源:莆田市税务学会   

 

国家税务总局莆田市税务局第一分局课题组

 

【摘要】近年来,莆田一直致力推进“科工贸”综合城市建设,在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推动了整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超越。笔者通过梳理目前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的现有税收政策,整理莆田市科技型企业现有存在问题及优势特点,进而从税收视角提出支持莆田市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  税收优惠

 

一、当前科技型企业的税收政策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依托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其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1]。在走向科技强国的今天,助力科技型企业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加强产业转型、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共同途径。

目前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涉税优惠条款较多,具体涉及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另外还以通知、公告及办法等文件形式下发许多鼓励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条款。国家税务总局于2021726日刚出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税费优惠政策指引》,把涉及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整理为企业初创期税费优惠、企业成长期税费优惠和企业成熟期税费优惠,全文还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税费优惠政策指引汇编》(包含102个税收文件,共192页)和《“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税费优惠政策指引文件目录》(包含117个税收文件目录)两个重要附件,内容浩瀚全面,基本上涵盖了现有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涉税优惠的方方面面,堪称是目前科技型企业寻求涉税优惠政策最全面的涉税宝典(因篇幅所限,本文对具体税收优惠政策条款内容不再加以列举和转摘)。

综观目前莆田科技型企业,除较多享受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外,其他优惠政策享受得较少。如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几乎没有一家能享受到。主要是这些优惠政策所要求的条件比较严格,一般都是要求在实现一定科技效益及利润情况下才能享受;而目前大部分科技型企业普遍效益不佳,难以达到税收优惠政策享受条件。另外小部分科技型企业则因为其高级职称人员未能达既定比例要求,有的则是财务上未对研发人员从事非科研活动的相关费用进行必要的记录和分配等,企业的科技人员一般只能享受到政府方面的专利效益奖励等优惠。

二、莆田市科技型企业的现状与问题

(一)总体发展尚较弱势

一是税收优惠政策受惠面较窄。在全省占比偏低,截止2021年上半年,莆田市科技型企业有效享受优惠政策的有111户,户数只占全省科技型企业2673户的4.15%,这与莆田市的经济体量排名并不相称。而且科技型企业户数在全市5万多户的企业总量中,更仅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说明科技型企业亟待大力引进和发展(见图——《户数》);

二是缺乏大型龙头企业。相比于其他同级市,各个科技型企业规模均偏于中小型,没有象宁德市新能源公司那样的龙头大企业。从享受加计扣除的户均金额显示,宁德市新能源大户直接拉高户均比例;

三是享受税收优惠渠道单一。主要来自所得税费用加计扣除项目,且所占全省的比例也比较低(见图——《加计扣除合计》);

四是孵化期均较长。如莆田涵江某公司因存在体制、产品迭代及研发期长等问题,占用财政支持资金过多,无形中成了政府的财政包袱,导致科技型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理想。

(二)企业普遍反映软硬件环境相对不足

从被调查的高新企业及独立科研机构反馈,主要来自几个方面:首先是政策方面相对于国内其他城市并不显优惠,诸如专家引进待遇方面,莆田虽然有诸多优惠,其他城市却有更优惠的物质待遇;其次是人文环境方面,莆田市的外来人口特别是高学历的年轻外来人口比例过低,导致莆田相对缺乏大量的科技人才储备;再次是与福州、厦门相比,交通相对落后,没有机场、轻轨和地铁,动车票经常买不上,专家往返经常是坐大巴,舟车劳顿、一日光阴路上忙;另外是产业链不匹配,直接影响企业落地的经济效益。莆田本地的产品销售及上下游产业链难以让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满意,在产业链条件上无法承接大型的优秀高新项目落地。最后就是城区的高房价,让太多刚引进的年轻技术人才落地后无法安身,或安身而无法安家,而选择去其他房价相对便宜的长沙等地。

(三)目前科技型企业税收贡献度较低

莆田的科技型企业所占全市的企业户数、税收总量的比例均偏低。一方面由于其处于萌芽发展状态,体量不大。另一方面因孵化周期长,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短时间内尚不能成为税收贡献的主力。

三、莆田科技型企业的特点与优势

(一)制造业及信息软件技术服务占比较高。从调查中发现,综合各批次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全市共有127家,其中制造业83户,占65%,信息传输、信息技术服务业29户,占22.8%,已经初步形成一个以制造业为主,信息技术业为辅的产业形态。

  

(二)科技型企业所涉制造业门类较齐全。调查显示,全市83户科技型制造业中小企业,其行业小类的分布涵盖了80个小门类中的21个,其中尤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最多,说明我市科技型制造企业布局已经初步形成。(见图——《制造业行业小类及户数统计》)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整体孵化情况良好。福建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21年度首批福建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闽金管【202141号),莆田入列的13家企业中,属于科技型企业的有6家,占比46%。同时在《莆田市2021年度第一批重点上市后备的20家企业名单》中,科技型企业有10家,占比50%,这说明莆田科技型企业经过近年的孵化,企业实力得到健康成长,未来前景可期。

(四)税收优惠比例享受面居全省首位。根据省税务局相关部门2018-2020年度有效科技型企业享受优惠比例统计中,莆田享受比例达57%,居全省首位,说明税务部门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向企业宣传优惠政策及相关各项涉税服务比较到位,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落地创造了良好的税收营商环境。

四、促进科技创新的一些建议

(一)加快科技创新税收政策立法进程,改变科技创新税收优惠碎片化现状。目前诸多科技创新优惠政策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每出一个优惠政策,大都跟着一大堆资格限制条件和实施时间限制,结果只能一小部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能真正享受到优惠,基层税务部门的执行也较繁琐,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收优惠政策的普惠性,延缓了对科技创新的促进。虽然国家税务总局对之进行详细的整理,并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税费优惠政策指引》进行公告,但在立法层面仍囿于各个文件的具体条文,未能真正形成系统性的优惠政策框架,未能从立法层次上提升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和实施的持久性。为此建议以税种优惠为主,以行业优惠为辅,对享受优惠政策的限制条件进行分项分级归类梳理,尽量减少对其中描述重叠、多种优惠交叉和操作性不强的情况,降低执行难度,使之更加明晰。通过整合梳理,进一步提升税收优惠政策的有效性、精准性和公平性。

(二)加大期末留抵退税力度,改变企业因资金迂回于税收征退而增的负担。2018年以后均是实行“增量留抵退税”,科技型中小企业账面上的历年期末留抵仍未能享受税收优惠,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包袱。建议对销售旺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否可以允许其历年账面留抵进项税额全部退税,真正让企业盘活资金,增强科技创新后劲。譬如莆田某公司,其设备进项高达80亿元,其他固定资产20亿元,而这些历年留抵几乎占用了企业的大部分流动资金,且当期增量的进项抵扣与退税都需要一个周期,企业为此不得不进行大规模融资,积债如山。若能给予享受“历年期末留抵全额退税”,就可大大缩短企业资金链,迅速走出经营困境,为企业科技创新注入强劲的资金流动活力。同时,为巩固税基管理,享受这类优惠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对其资产、流动资金、债权债务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其退税的资金真正用于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

(三)加强对税收优惠政策的信息化管理力度,改变因人工审核而导致的管理低效率。充分利用新媒体向企业大力宣传国家税务总局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指引》,确保科技创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实时宣传落实到位,并利用新通讯平台及时回应企业方面的关切,帮助解读政策,主动释疑解惑。把减税降费和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寓于税企互动中;二要加强涉惠税源调研,深化金三系统的梳理和排查功能,及时监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转让企业以及企业研发费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重点税收优惠政策的惠及范围和基本量,严格审核纳税人政策享受资质与相关资料,确保政策红利充分转变为企业创新转型成长的强劲动力;三要建立电子化评估指标和相应系统交互平台,邀请科技部门参与对税收优惠资助项目的科技创新成果的后续的政策效应评估,防止优惠政策滥用;四是加强税收风险管理,通过税务现代化办公手段及新开发的企业报表电子化同步渠道,及时抓取企业与享受优惠政策相关的财务数据,建立清晰的台账,适时掌握享受政策的企业基本信息和科研设备成本、材料投入、人工成本等情况,通过对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并为各项优惠政策的效应分析提供基础数据,以信息化手段加强全程监督管理。

(四)加快引进科技型企业与鼓励科技创新并行,改变莆田目前科技型企业偏少的现状。一是加强科技型企业与莆田主产业的产业对接。目前莆田科技型企业中从事制造业的达83户占74.77%,比重虽然比较多,但其中与莆田制鞋相关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小类的仅9户,占比8.1%,与莆田"鞋城"的称号极不相称。其他传统制造业如电子、机械设备制造等强项也存在类似情况。因传统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均是现成的,让科技创新赋能传统制造业,使其产业升级为科技型企业是当务之要。二是借助政策利好,积极鼓励制造业开展科技创新。2021年起,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50%以上,非负面行业清单)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这对制造业是一个大幅减轻税负的重大政策利好,由此利用政策春风,协同科技部门对非科技型企业进行转化指导,引导制造业企业更多地投入研发活动,让更多的企业走上科技转型发展之路。

(五)深化政府科技型企业发展长远规划,改善科技型企业成长发展的综合生态环境。笔者认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必须有一整套与之匹配的完整生态。从目前情况看,莆田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存在严重缺乏高科技人才储备、缺乏科技创新型企业对接的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及科技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四大短板。为此,一要协调科技部门,加强对引进高科技项目的评估甄别,积极引进技术领先、研发周期短、产能转化快的科技型企业。尽量避免引进研发周期长、行业技术领先性不强、产能转化慢的企业,既拖累了财政,更耽误了经济的长远发展步伐。要瞄准高精尖科技,引进一些产业链较短、落地对接简单,或产业链有迅速延伸可能的项目。二要给科技型企业营造一个更优质的发展生态。政府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供给、房价管控、高学历人才储备、产业链布局等几方面进行科学的长远综合规划,大力发展高级职业教育,形成能吸引大量高学历科研人才、产业链配套到位、科技型企业集聚的良好循环。三是鉴于整个制造业的各行业小类齐全,但其产业链均处于碎片化状态的现状,对小门类行业企业的萌芽发展应予充分的关心扶持,为其引导匹配上下游产业链,使其与传统制造业齐头并进。

 

 

课题组成员:李志合  郭少青  黄志敏

课题指导:李志合

执笔人:黄志敏

 

 

 



[1] 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的通知》(国科发政【2017115号)

上一页:税务执法规范化建设服务新发展格局研究
下一页: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经济税收体系的构建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30号 邮编:350003
联系电话:0591-87840097 Email:fjswxh@qq.com
技术支持:福州泰讯软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建议使用分辨率为:1024*768
闽ICP备09045903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28号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