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税史漫说
古代历史上的财税变革
日期:2022-01-27    来源:简书   

古代封建王朝的财税变革其实也很简单,依托土地,小修小补,三千多年来有过两次大的变革,出过几位变革的政治家,之所以称为政治家,不说他是经济学家,是因为变革的主要任务是改变之前政策的弊端,而并不是从商品经济中寻找固有的规律。当然历史上出了很多善于搞钱,花钱,弄钱的人,名声口碑不太好,但需要说明的是他们只是搞钱,没有想破坏帝国本身的架构,因此和奸臣其实是需要区分对待的。

秦汉时期的财富绝大多数源于土地,商鞅变法以后,传统的分封制和法家只能依靠耕战提升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变得对商人极度不友好,商品失去了流通的意义,一些必需品都是王权特许经营,整个社会就是垄断市场主体,缺乏活力。虽然在汉初“休养生息”的放松下,民间小规模的以物易物有所发展,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等级和尊卑又开始树立,商人依然是整个社会的最底层,加上东汉时期的特殊政治格局,官商勾结使得商业活力丧失,社会僵化。

北魏以后的租庸调制财税改革影响了后续的隋唐宋,也就是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二月规定,每丁纳“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这种税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也就是每个男丁要获得的田亩数一致,虽然可以用纳绢来代替服役是一种进步,但唐中期以后,特别是安史之乱,大量破坏了田亩的分配,很多男丁其实是没有田亩,或者说官员疏于管理,没有及时更新和调整。更大的问题就是租庸调制从一开始就有特权的课户和免课户之分,这就造成贵族大量吞并土地,农民沦为佃户,而中央的财政却越来越少。

宋,特别是南宋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战争、养官的成本居高不下,到宋朝形成了传统王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榷货(专卖)制度。纸币的诞生和被垄断,给了政府以无限扩张货币、透支社会经济的能力。宋朝终于在严重的通货膨胀中灭亡。

明朝建立更为集权的中央统治,也就是对民众的等级和管理更为严格,在沿用两税法的同时其实增加了边境贸易的市税,关税和舶税,然而明朝初期对于支出的管理过于严厉(官员的工资太低),后期大量的花招频出,在张居正一条鞭法更加简化了征收流程后,明后期逐步确立了银本位制度,清朝又优化了明的弊端,例如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使得这个制度终于有点眉目了,若不是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让我们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体制的寿命恐怕会延续很久。

纵观这三个阶段,有几个弊端是始终无法避免的。

第一:无法量入为出,儒教被定为国教,坚持的是轻徭薄赋。这种财政状态应付正常情况尚可,一旦出现特殊情况,比如大规模自然灾害、战争、外部条件突变财政立马捉襟见肘。历史上唐宋这些搞钱的人如唐李林甫、杨国忠,宋朝的蔡京、贾似道,名声很臭,但真的是他们个人想搞钱还是国库没钱应该比较清楚,就像宋朝的大改革家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其实争议也是特别的多。收入不足,国家却要大肆对外用兵,极度消耗,汉武帝将近百年的积蓄家底全部打光,到了南宋,没钱养兵只能让岳飞呜呼哀哉。

第二:人浮于事,官员的人员机构过于庞大,唐朝增设员外郎以后,官员开始有了实职虚职,明朝更是北京南京两套机构,宋朝灭亡于三冗”问题(冗官、冗兵、冗费),也是不争的事实。

第三:资本及信用迟迟未能建立。南宋贾似道的“金融创新”,就是不停地贬值货币得到土地的公有化,因此得不到广泛的支持,威尼斯议会后来推出的政府债是以税收为抵押物的公债,在此基础上的金融革命是有基本的保障的。

 

上一页:古代税收趣闻(一)
下一页:“鱼鳞册”的联想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30号 邮编:350003
联系电话:0591-87840097 Email:fjswxh@qq.com
技术支持:福州泰讯软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建议使用分辨率为:1024*768
闽ICP备09045903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28号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