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税史漫说
飘零天涯路,归何处?
日期:2021-01-26    来源:原创   

——说建文帝的宽仁

 

霜染的寒枫,落满了天空;

失落的眼泪,漫洒了一地。

他,曾是天子,却流落在漫漫天涯路上,从此,青春岁月不再悠长,至美的境界里落满了忧伤的眼泪,流泪的情致漫过河水,透明着哀伤,前方的路究竟在哪,他又将何去何从,他的归宿又是哪...

 

时间已经过去了六百多年了,是什么使得后人们如此思念他;一直在找寻他,找寻他的踪迹...

 

洪武年间,经过太祖朱元璋的整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吏治较以前大为清明。然而他生性雄猜好杀,屡次兴起大狱,动辄杀戮,政治气氛非常凝重,文武大臣人人自危。 建文帝对局势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继位伊始,就着手改革,改变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

 

朱允炆在做皇太孙的时候就曾经考察历朝历代的刑罚,来对于《大明律》当中规定的刑罚做出了减刑和修改,当时所修订的73条,得到了太祖的称赞。建文帝即位后,仅一个多月时,他下诏全国行宽政、平反冤狱。洪武时期的一些冤假错案得到了纠正,一批无辜的官吏得以恢复自由,而那些被发配远方的人也得以回到家乡,据记载,建文朝监狱里的罪犯比洪武朝减少了三分之二。

 

明初以来,江南地区的田赋明显重于其他地方,江南重赋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赋税非常重。这是因为朱元璋憎恨江浙地区的缙绅当年依附张士诚而采取的惩治措施。另外,朱元璋特意规定江浙人不许担任户部的职位,目的在于防止江浙人偏袒家乡。所谓江南重赋,是指明朝在江南地区的苏州、松江、湖州、嘉兴四府,赋税特别苛重的一种现象。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一府秋粮定准为140万石余,是元代常赋的4倍,宋代常赋的7倍。也是松江地区历史上的第三次重赋。定天下赋额为四等:民田,亩税2升3合;官田,亩税5升3合;重租田,亩税8升5合;没官田,亩税1斗2升。(没官田,即没收前代官有及敌官之田)据《明史》说:明太祖因惟苏松嘉湖,怒其为张士诚守,乃籍诸家族及富民田以为官田,按私租簿以为税额,这已经大大提高了赋额,而司农卿杨宪又以浙西土膏腴,增其赋额加二倍,于是,每亩1斗2升的定额竟征收至7~8斗。

 

建文二年(1400年),他宣布减免赋税,曾有诏令:苏松准私租起税,特以惩一时之顽民耳,可为定例以困一方,宜悉予减免,照各处起课,亩不得过一斗。建文帝则认为江浙重赋只是用惩一时,不应该形成定制,既然田赋减轻了,这带人自然也可以担任户部的官职。他还针对寺庙侵占民田的情况,下令僧道每人占田不得超过5亩,多余的要退官分给农民。限制僧道占田,说僧人、道士,庙里的和尚也都占土地,太多不行,一个人至多50亩,多的分给老百姓。他甚至还想要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然而,此诏令未及施行,靖难军已进入南京。朱棣登基后,尽数罢除建文政令,江南地区重赋依然如故。结果却是吴民大困,流亡日多,特别是在迁都北京之后,江南地区的农民不仅要交纳重赋还要承担税粮北运的费用,负担更加沉重。更有甚者,朱棣连建文年间限制僧道占田的规定也予以废除。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等人游说下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起事,率大军向南京挺进,公开与皇帝朱允炆展开了争夺皇权的战争。从而拉开了长达四年的叔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靖难,就是削平祸乱的意思。这场战争,从公元1399年7月到公元素1402年6月,持续了长达四年之久。战斗在第一年比较激烈,8月、9月间,朱棣在滹沱河、北平东郑村坝(今北京通县境内)先后击败朝廷耿炳文、李景隆率领的军队。此后两年双方均无大进展,处于相持状态。但此后,朝廷不少太监宦官都来投靠朱棣,带来了大量的军事机密。因此,朱棣便抓住战机,开始进攻南京。于1402年6月,顺利地攻下南京。朱棣当天就在奉天殿登上了皇帝宝座,改元永乐,成为明朝的第三个皇帝,是为明成祖。

 

因为建文确实是一个好皇帝,他在位只有四年,大部分时间还要忙于和朱棣作战,文治武功已难以说起,但与在他之前的朱元璋、在他之后的朱棣两帝那种如出一辙的专制和残暴相比起来,他确实是一个宅心仁厚、尊崇人性的好皇帝。他还在做君时就已能翻了不少冤案,即位后又一改种种朱元璋时的苛政而施新政,以致时人有四载宽政解严霜之叹。当朱棣攻陷南京之后,象方孝儒那样的多少文人士子不惜满门抄斩、株连九族都不愿意背弃他,和明亡时那些为家国而殉节的忠臣义士们相比,与其说他们是在愚忠,从彼此的内心来讲,我更相信他们是在坚守士为知己者死的那一份气节。因为与建文前后的那两个皇帝比起来,建文是一个秀才皇帝,只有秀才才会发自内心地去尊重人,特别是文人。在中国几千年来以人性为刍狗的历史上,能真正尊崇人性的皇帝又有几个?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早已成为了人们的价值观,人们所尊崇的,除了权力和金钱,还有什么呢?

 

试问河山无数为谁雄?对与错,只在一念之间,朱棣严政抑或是暴政?但是他却造就了永乐盛世,前追开元盛世,后启康乾盛世,成了古代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的三座不可逾越的顶峰,也曾是中国历史的辉煌时期。试想下,如果没有靖难之役建文帝当政的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呢?是否会造就建文盛世?和朱棣的永乐盛世相比较,上天选择了朱棣,而给建文帝留下更多的是同情。然而建文帝只执政四年,他实行宽政的制度,可是这样的皇帝却让宫廷斗争,为争夺皇位而流失百万。人们找了他和百年还是个迷,也有着很多的传说,但是他究竟在哪里呢?

 

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后,有关惠帝已经出逃的传闻颇多,明成祖对此总是不放心,这件事也几乎成为他的一块心病。有人研究说,成祖朱棣担心建文帝纠集当地的中国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号召南洋诸国兴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郑和数下西洋,一为宣扬国威,一为踪迹建文帝。在郑和的船队里,还有一部分是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至于是否探知建文帝踪迹,就不得而知了。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也是一桩争讼不决的历史悬案。综合各家说法,主要有焚死说和逃亡说两种。

 

     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有人说他:漂洋出海,不知所终有传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并在某个小岛上过着自食其力的恬然隐居生活;有人说他:逊国为僧,云游四方,正如《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后,带着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两比丘一道,隐名易服,云游天下;有人说他:云游西南数省,留有很多有关建文帝的遗址和传说,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有建文帝曾在贵州白云山修行时遗留的遗迹。另外有,北京西山说、江苏吴县说 、四川望京寺说、近几年有人自称建文帝后人,献出《让氏家谱》,称建文帝通过地道逃离南京,假扮僧道,云游各地,后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当然还有最新的福建宁德说,只是有待进一步考证。

 

这样一个青年后来终究是到哪里去了?这已成了千古之谜,而且永远都只会是千古之谜。但这已经无关紧要,到底他流亡在那个地方?来过与没来过也已经没有区别,就象今天与昨天没有区别一样——昨天有的人来了,今天有的人走了,大家曾经擦肩而过,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只有青山悠悠、四季常青,月华泠泠、万古依然...

 

 

 

注解:

1明史专家马渭源教授再次莅临宁德蕉城,对上金贝古墓、支提寺五爪金龙紫衣袈裟进行深入考察,结合正史史料,通过一系列的证据链,确定建文帝最终出亡福建宁德。

 

2建文帝的小故事 

     1):建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孙,他出生的时候头盖骨频偏。幼时朱元璋就将他抚摸了半天,然后感叹的对左右的人说:这是半边月儿。因朱元璋毕竟作了七、八年的出家人,对这些东西也一知半解,所以他知道建文帝在帝王之家很难圆满。建文帝小时候读书很聪明,且慈惠和善,所以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有一天,他命几个孙子们咏诗,并以新月为题。这建文咏的诗为:谁将玉指甲,掏破碧天痕。影落江湖中,蛟龙不敢吞。朱元璋当时阅读后即为不悦,因为这种影落江湖的词句,皆非吉祥之兆。                    

    2):建文喜欢诗词文章,又天性纯孝。他父亲患病痈时,他还只有十岁,便每天在旁边侍侯着。病重的时候,他含泪抚摸,并用嘴吮吸父亲疮痈而不肯暂离。父亲死后,他哭得死去活来的五天茶水不沾。祖父朱元璋病重时,性情非常暴怒,近侍们被他杀了数人。建文入宫侍侯,事必躬承,服药则先亲自尝试过后再喂。唾壶溺器,尽用手端着让祖父使用,而且愉色婉容,谒然可掬。每当深更半夜之际,祖父呼之无不应,应之无不到。群臣们见他因为日夜侍侯,已经是哀瘠骨立之容,都一致称赞说:天子纯孝,有至德焉。

 

3永乐盛世简介  :永乐盛世是明朝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明成祖统治期间以永乐作为年号,朱棣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并且宣扬国威,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永乐盛世。

 

上一页:北有乔家大院,南有思溪延村
下一页:漫说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30号 邮编:350003
联系电话:0591-87840097 Email:fjswxh@qq.com
技术支持:福州泰讯软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建议使用分辨率为:1024*768
闽ICP备09045903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28号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