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初大移民看朱元璋农业税收政策的运用
这似乎是一个令无数江淮儿女魂牵梦萦的寻根故事,在世人都对苏三起解耳熟能详的时候,汾河岸边的那棵并不超群出众的汉槐,却以无与伦比的姿态,走进了历史的风雨,走进了岁月的沧桑,走进了一个民族的记忆中。多少的华夏儿女习惯在中秋月圆之夜对着远方凝神,洪洞县的那棵古槐树【1】,叫世人热泪盈眶,那是无数江淮儿女祖先出发的地方,是记忆中永远的故乡。
这一切似乎要从那个野蛮民族的狼性统治开始,天灾人祸构建了元末明初的苍凉与悲怆,蒙元民族似乎更倾向于用鲜血来为自己的美好未来铺路,于是,他用连年征战的代价换来了自己辽阔无边的领土,但留给百姓的却是流离失所,饱受蹂躏,土地荒芜,连陌成阡。大地积骸成丘,千里渺无人烟。如果诗人生活在兵连祸结的年代,他们会用诗歌叫后人铭记:“乱世难为客,流年易作翁。百优寻岁暮,孤梦怯山空。”江淮“百里无几家,但见风尘起。”黄河北部“地多荒疏,遗骸遍野”。这一切都不是百姓所期待的,他们只要安宁就足够了。可是统治者的野心并不会就此罢休,在外部连年征战的情况下,内部的苛捐杂税却也是愈演愈烈,百姓除了爆发无路可走了。“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就凭借着这民谣带来的一丝策反的勇气,百姓举起刀枪像统治者示威了。怀着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揭竿而起了,改朝换代的雄壮号角被奏响了。元朝兵荒马乱的年代刚一结束,明初的“靖难之役”却又接踵而至,長達四年的戰爭,“淮北均為茅草”,兩淮、山東、河北、河南、湖北之民,十亡七八,“生民百遺一,千里無雞鳴”,“春燕歸來無栖處,赤地千里少人煙”,朱元璋就将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朝代收入囊中,历史交给他的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但伟人似乎就是上天派来拯救众生的,朱元璋,就凭借着他的雄才伟略,构建了一个属于明代的盛世王朝。
历史的指针定格在洪武年间,素有雄才韬略的布衣天子朱元璋,为了他龙腾云涌万世一系的宏伟大业,必须实现人口均衡、必须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于是,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拉开了洪洞大移民的序幕。从明初至永乐十五年的五十年间,疏散山西府五十一县之民,遣送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甘……遍及大半个神州。而山西洪洞广济寺的大槐树处,则是民众办理迁徙手续的地方。
从贫苦农民中走出来的朱皇帝,也许是受儒家学说的熏陶,也许是因为是农民出身。他的农本思想根深蒂固,农民问题始终是他的第一关注点,他一直认为农业稳则农民稳,农民稳则天下稳。朱元璋体会过流民的艰辛,他认为流民是导致社会动荡的主要因素,而流民十之八九都是离开土地的农民。这些人中除了极少数生性懒惰,大部分都是因为天灾人祸而被迫背井离乡的。要稳住移民,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议,鼓励开垦荒地,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他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就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抚农护农政策,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各项减免税收的公文不时颁布,朱元璋就这样用实际行动爱着他的臣民,也许,宽松的赋税才是万千百姓所真正渴望的吧。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几千年来压在百姓肩上沉重的赋税胆子减轻了,百姓开始安居乐业了,英明的君主就用这些高明的手法让明王朝有了一个喘息发展的机会,为明王朝的辉煌腾达铺好了坚实的路基。
除移民到荒芜地,实现人口均衡稳定外,他还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发展农业。屯点积粮就是他留在历史卷轴上的辉煌一笔。明政府屯田制,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军屯、民屯、商屯。军屯是为了保证军饷,各地卫所实行屯田,以军养军。让军人自己养活自己。曾经铿锵作战的将士们开始拿起锄头,开垦田地。屯田收入成为军饷主要来源,是明朝为解决边塞和内地卫所军士粮饷和军需的重要措施,对于解决粮饷问题提供了重要保证。屯田制的实施让政府开垦了大量荒田,是发展农业生产及安定社会的有效形式。民屯即田政府组织,强令迁移狭乡之民到宽乡垦植生产,对迅速恢复荒芜地区的农业生产,促进落后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明太祖为了弥补军屯的不足,以商人调运内地粮食充边的手段辅之。当商人运送粮食到指定的卫所后,发给相同价值的盐引,这盐引就是可以到产盐地领取盐的手续,后来,精明的商人发现,从内地调运粮食成本太高,于是他们直接在边塞地区雇佣农民开垦土地,直接在当地生产粮食送卫所换盐引,这样一来节省了运费,其赚取的银两更多,慢慢的这种商屯也延续开来。赋税的严苛一直是各朝各代百姓肩上最沉重的负担,但不得不说,明朝确实是历史上赋税最轻的王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就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严厉打击地主豪强的势力,他扫荡豪门大户的工作叫后人为之称奇,他效法刘邦“强本弱末”之术,扫荡豪门大户。在大明王朝建立前后,他多次迁移豪门富户到狭乡屯田,劳动力迅速增加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方新的天地。同时也解放了大量元末成为地主豪强奴隶的贫苦农民,给予其土地。他在税收方面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清理户口,二是丈量土地。为了收税公平,减轻群众负担,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人口普查和土地清丈,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黄册和鱼鳞册。朱皇帝把全国人民分为三大类:民籍、军籍、匠籍,清查得十分严格。把人口数目调查清楚后,就登记造册,叫做“黄册”,黄册就是全国户口的总清册,作为税收和服劳役的依据,防止豪强大户隐瞒奴仆户口,偷税漏税。鱼鳞册就是全国土地的总清册,土地查清后,就绘制“鱼鳞图册”,作为收缴田赋的依据,防止大户人家隐瞒土地而漏税。豪强大户没法逃税了,普通百姓的赋税负担也就相应减轻了。两者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成为征收赋税的依据。他在税收方面一直要求做到绝对的公正公平,为了严肃茶叶专卖制度,增加赋税,他执法如山,就连附马犯法,也是严惩不贷。
以农立国的思想的我国历史上一直源远流长,农业生产在封建经济中占居主要地位,重农主义在汉代盛行一时,唐宋之际因两税法的实施,也无法再当做基本国策实施;元朝来了一个掠夺性的重商,奸商遍地加速了元朝的灭亡。朱元璋则是一个极端的重农主义者,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重点就放在农业上面。他反复告谕群臣:“农为国本,百需皆其所出”,“农桑衣食之本”,“足衣食者在于劝农桑”,要求各级官吏把“田野辟,户口增”视为治国之急务,并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大力促金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雍正皇帝曾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他还有一个算式:“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足以可见农业在历代君王看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当今中国,“三农”政策的提出,对农民税收的减免无不体现着国家政策的高明,对农民的体恤。也许,正是因为有了朱元璋这一代又一代君王的实践,我们才理直气壮的将他们留下的治国之道用于国家的治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朱元璋的农本思想就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础的。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朱元璋深知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要养民,只有农民安居乐业了,国家才会真正太平。现当今,我们正是踏着前人的足迹的历史的道路上小心翼翼的摸索前进,就如朱元璋这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自己的臣民在富足安康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这个从历史夹缝中钻出来的英雄,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笔又一笔治国的财富,更是一段又一段叫人梦想着去逾越的传奇。
注解:
(1)大槐树
大槐树,又叫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2公里处。这株主干粗壮、枯枝杈桠、沟壑遍身的古木,就是古大槐树。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元朝末年,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发,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百姓十亡七八,原本人丁兴旺之地变得道路阻塞、人烟断绝,出现千里无人烟的局面。而山西尤其晋南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于是,明初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明政府一共组织实施了8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当年,移民们就在洪洞大槐树下领取“凭照川资”后上路的。临行之时,移民纷纷折槐为记,频频回首,最后看到的只有大槐树和老鸹窝,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故土的标志。随着岁月的流逝,后人们已记不清到底迁自何县何村,惟有大槐树深深刻在了一辈又一辈人的心里。
(2)“解手”的由来
明初大移民时,为防止百姓逃跑,往往采用反绑形式,然后用一根长绳连接起来,押解上路。由于路途遥远,时间长了,背手成为习惯,人们需要方便时,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语言就简略了,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双方就都明白了是什么意思。此后,解手成为一个有特定含义的名词。
(3)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后改现名元璋。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民族英雄,也是继汉高帝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君主。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年号洪武(1368年—1398年)。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明孝陵。
(4)朱元璋斩驸马治税
洪武末年,附马都尉欧阳伦“奉使至川、陕”,眼见川茶私运出境销售,可赚大钱,便利令智昏,自恃皇亲国戚,不顾茶禁之严,“数遣私人贩茶出境”,派管家周保大做起私茶生意来。对欧阳伦这种明目张胆的犯法行径,边疆大吏都不敢过问,陕西布政使(相当于省长),还趁机巴结,要下属为其“开放绿灯”,准予通行,并提供运茶车辆等种种方便。周保更是狐假虎威,随处课派百姓车辆,动辄数十辆之多。各种需索,也纷至沓来,所过之处,骚扰至极。某次贩私茶至兰县渡河,河桥司巡检依法前往稽查,反被辱打。这位河桥小吏气愤不过,便大着胆子向明太祖朱元璋告发了欧阳伦的不法行为。欧阳伦是安庆公主的丈夫。安庆公主是朱元璋极为宠信的马皇后所生。所以,论私情,欧阳伦乃是朱元璋的爱婿。但朱元璋懂得“有法必行,无信不立”的道理,知道不能私废公法,便在盛怒之下,将欧阳伦赐死,将周保等诛杀,茶货没收入官。朱元璋为了严肃茶叶专卖制度,增加赋税,就是附马犯法,朱元璋也是执法如山,严惩不贷,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