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南安市税务局课题组
【内容摘要】作为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样本之一,近年来南安市经济活跃度较高,税源发展强劲,税收发展能力持续走强。只是在区域税源发展不平衡、大型企业税收贡献的龙头引领作用不足、经济税源转化为地方税收的效率不高等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大背景下,南安市又同时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骤然冲击、大规模减税与阶段性减税政策的叠加冲击、产品同质化竞争的利税下滑压力、本地税源的外迁隐忧、地方税源布局与税收体制改革大方向不完全匹配等新形势,尤其需要在坚持“开源节流”“工业强基”“服务兴税”“以人为本”战略的同时,优化财税激励方式,推动南安市经济税收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 税源户 税收贡献 新形势 高质量发展
南安市地处福建省泉州市山区和沿海的结合部,既具内陆特色又有沿海特点,经济活跃度较高,民营经济发展强劲,综合竞争力长期位于全国百强县前列,是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样板之一。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日趋复杂,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和新冠肺炎骤然爆发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税收减收压力也徒然增加。因此,在此背景下充分运用税收相关数据和指标对未来南安市县域经济发展质量作出适当的分析与研判,既是全面做好“六稳”落实“六保”工作的有力保障,也是坚决贯彻“四力”要求进一步提升税收数据服务大局能力的重要体现。
一、南安市税源户发展现状
截止2020年6月30日,南安市共有各类正常税源登记户51061户,其中:单位纳税人32085户,占比62.84%;个体经营户18794户,占比36.81%;扣缴义务人182户,占比0.36%。
(一)分区域税源户情况
南安市正常税源登记户按聚集程度可划分为五个区域。(1)水头镇属于第Ⅰ级区域,有8118户,占全市数量的15.9%。(2)官桥、霞美、仑苍、石井、溪美、柳城属于第Ⅱ级区域,每个乡镇有3-5千户,合计24009户,占全市数量的47.02%。(3)美林、洪濑、省新、梅山、丰州、康美属于第Ⅲ级区域,每个乡镇有1-3千户,合计13017户,占全市数量的25.49%。(4)英都、罗东、金淘、诗山、东田、码头属于第Ⅳ级区域,每个乡镇有500-1000户,合计4409户,占全市数量的8.63%。(5)洪梅、九都、乐峰、眉山、蓬华、向阳、翔云属于第Ⅴ级区域,每个乡镇有0-500户之间,合计1508户,占全市数量的2.98%。

图1 南安市正常税源登记户分区域分布
(二)分行业税源户情况
图2 南安市正常税源登记户分行业分布

(1)服务业是最大的正常税源登记户聚集地,目前共有34348户,占全市数量的67.2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因准入门槛低,所以共有23946户,占全市数量的46.86%。而与批发和零售业相比,其他服务业准入门槛相对较高一些,因此正常税源登记户数量与占比显得小的多。比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正常税源登记户分别占全市数量的4.37%和2.1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型服务业正常税源登记户分别占全市数量的1.35%、2.14%、4.43%。(2)制造业正常税源登记户活跃度仅次于服务业,目前共有13494户,占全市数量的26.43%。(3)农、林、牧、渔业目前共有1536户,占全市数量的3.01%;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由于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所以正常税源登记户数量非常少,占全市数量的比重分别只有0.06%和0.27%;建筑业由于资本密集度、资质要求相对比较高,所以正常税源登记户数量也不算多,占全市数量的比重仅2.96%。
(三)分注册类型税源户情况

图3 南安市正常税源登记户分注册类型分布
(1)民营企业一直是南安市正常税源登记户的绝对主力,目前共有31044户,占全市数量的60.8%;(2)个体经营户共有18927户,占全市数量的37.07%;(3)其他类型正常税源登记户数量和占比都比较小,非企业单位占全市数量比重刚达到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非企业单位正常税源登记户数量更少,占全市数量比重均在1%以下。
(四)分持续经营时间税源户情况
(1)持续经营1-3年的正常税源登记户最多,共有14508户,占全市数量的28.41%。(2)持续经营1年(含)以下的和持续经营5-10年(含)正常税源登记户总数大体相当,分别有10674户和10534户,占全市数量比重分别为20.9%和20.63%。但结构性差异较大,持续经营1年(含)以下的个体经营户数量比较多,而持续经营5-10年(含)的单位纳税人则远超前者。(3)持续经营3-5年(含)的和持续经营10年以上的正常税源登记户总数同样相差不大,差异也主要体现在结构上,持续经营3-5年(含)的单位纳税人相对较多,而持续经营10年以上的单位纳税人则较少。

图4 南安市正常税源登记户分持续经营时间分布
二、南安市税收贡献情况与比较分析
(一)税收贡献分析
1.分级次税收贡献情况。2019年南安市共实现四个级次税收收入868974万元,其中:贡献中央级税收402209万元,占当年度税收总收入的46.29%;贡献省级税收29402万元,占税收总收入的3.38%;贡献地市级税收收入167万元,占税收总收入的0.02%;贡献县级税收收入437196万元,占税收总收入的50.31%。从税收收入分级次贡献变化来看,2017-2019年南安市贡献的中央级税收收入基本稳定在46%左右;贡献的省级税收收入稍微提高近0.8个百分点;贡献的市级税收收入占比在0.02%一下,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贡献的县级税收收入占比则下滑1个百分点。
图5 2017-2019年南安市分级次税收贡献
2.分行业税收贡献情况。2019年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税收贡献居于南安市各行业税收贡献前五位,合计贡献税收717096万元,占税收总收入的82.5%。其中:制造业贡献税收323273万元,占比37.2%;批发和零售业贡献税收83432万元,占比9.6%;金融业贡献税收127034万元,占比14.62%;房地产业贡献税收118640万元,占比13.65%;建筑业贡献税收64717万元,占比7.45%。从行业税收贡献变化来看,2017-2019年制造业、金融业税收贡献权重分别下降6.76和8.25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建筑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税收贡献权重则分别提高4.92、1.96、1.62、0.37个百分点。
表1 2019年南安市分行业税收贡献
年份
行业
|
2017
|
2019
|
税收贡
献变化
|
税收收入
(万元)
|
税收贡献
(%)
|
税收收入
(万元)
|
税收贡献
(%)
|
总计
|
692174
|
100.00%
|
868974
|
100.00%
|
0.00
|
第一产业
|
407
|
0.06%
|
507
|
0.06%
|
0.00
|
第二产业
|
363634
|
52.54%
|
403532
|
46.44%
|
-6.10
|
采矿业
|
180
|
0.03%
|
311
|
0.04%
|
0.01
|
制造业
|
304309
|
43.96%
|
323273
|
37.20%
|
-6.76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18798
|
2.72%
|
15231
|
1.75%
|
-0.96
|
建筑业
|
40347
|
5.83%
|
64717
|
7.45%
|
1.62
|
第三产业
|
328135
|
47.41%
|
464935
|
53.50%
|
6.10
|
批发和零售业
|
32389
|
4.68%
|
83432
|
9.60%
|
4.92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28814
|
4.16%
|
39372
|
4.53%
|
0.37
|
住宿和餐饮业
|
1714
|
0.25%
|
1601
|
0.18%
|
-0.06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1294
|
0.19%
|
9729
|
1.12%
|
0.93
|
金融业
|
158287
|
22.87%
|
127034
|
14.62%
|
-8.25
|
房地产业
|
80923
|
11.69%
|
118640
|
13.65%
|
1.96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6434
|
0.93%
|
15671
|
1.80%
|
0.87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1841
|
0.27%
|
6021
|
0.69%
|
0.43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478
|
0.07%
|
1534
|
0.18%
|
0.11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15340
|
-2.22%
|
9508
|
1.09%
|
3.31
|
教育
|
628
|
0.09%
|
143
|
0.02%
|
-0.07
|
卫生和社会公作
|
628
|
0.09%
|
424
|
0.05%
|
-0.04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704
|
0.10%
|
979
|
0.11%
|
0.01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16600
|
2.40%
|
17585
|
2.02%
|
-0.37
|
其他行业
|
12741
|
1.84%
|
33262
|
3.83%
|
1.99
|

3.分规模税收贡献情况。2019年,大型企业贡献税收70100万元,税收总收入的8.07%;中型企业贡献税收154445万元,占税收总收入的17.77%;小型企业贡献税收201149万元,占税收总收入的23.15%;微型企业贡献税收443280万元,占税收总收入的51.01%。显然,中小微企业是南安市税收贡献的绝对主力,三者累计贡献税收占税收总收入的91.93%。

图6 2019年南安市分规模税收贡献

图7 2019年南安市分企业性质税收贡献
4.分企业性质税收贡献情况。民营企业始终是南安市税收贡献的绝对主体,2019年民营企业贡献税收695845万元,占税收总收入的80.08%。紧随其后的是个体经营户,贡献税收111022万元,占税收总收入的12.78%。港澳台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税收贡献度并不高,两者合计贡献税收才51340元,占税收总收入的5.91%。其中:港澳台资企业贡献税收32961万元,占税收总收入的3.79%;外商投资企业贡献税收18379万元,占税收总收入的2.12%。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税收贡献明显偏低,两者合计贡献税收正好1亿元左右,占税收总收入1.24%。
(二)与其他县域经济有关税收数据比较
1.与2020年全国百强县前20强相关税收数据比较。南安市在2020年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17位,县级税收收入及其占GDP的比重排名第18位,与总排名基本一致。但县级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和常住人口人均税收贡献在全国百强县前20强中排名第18位和倒数第一,与总排名相差很大。
表2 南安市与2020年全国百强县前20强相关税收指标比较
序号
|
百强县
|
县级税收收入
(亿元)
|
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
|
占GDP比重
|
常住人口人均税收贡献
(万元/人)
|
1
|
昆山
|
369.01
|
90.6%
|
9.1%
|
2.21
|
2
|
江阴
|
218.09
|
85.0%
|
5.5%
|
1.32
|
3
|
张家港
|
212.91
|
86.2%
|
7.5%
|
1.69
|
4
|
晋江
|
92.26
|
66.9%
|
3.6%
|
0.44
|
5
|
常熟
|
171.96
|
84.7%
|
7.0%
|
1.13
|
6
|
慈溪
|
169.02
|
83.8%
|
8.9%
|
1.07
|
7
|
宜兴
|
119.02
|
96.1%
|
6.7%
|
0.95
|
8
|
长沙
|
89.94
|
80.9%
|
5.3%
|
0.81
|
9
|
义乌
|
94.34
|
93.2%
|
6.6%
|
0.72
|
10
|
太仓
|
140.48
|
86.2%
|
10.0%
|
1.95
|
11
|
浏阳
|
107.73
|
83.9%
|
7.7%
|
0.80
|
12
|
神木
|
79.62
|
87.3%
|
5.8%
|
1.64
|
13
|
海门
|
56.89
|
80.1%
|
4.2%
|
0.63
|
14
|
惠安
|
31.51
|
83.1%
|
2.4%
|
0.41
|
15
|
诸暨
|
74.72
|
83.2%
|
5.7%
|
0.69
|
16
|
仁怀
|
63.68
|
88.2%
|
4.9%
|
1.13
|
17
|
南安
|
43.72
|
87.3%
|
3.4%
|
0.29
|
18
|
宁乡
|
39.97
|
74.3%
|
3.3%
|
0.31
|
19
|
如皋
|
58.53
|
83.5%
|
4.8%
|
0.47
|
20
|
乐清
|
81.65
|
81.9%
|
6.7%
|
0.57
|
2.与2019年福建省县域经济“十强”相关税收数据比较。从福建省内来看,2019年南安市在全省县域经济“十强”中排名第5位,县级税收收入及其占GDP的比重分别排名第4位和第6位,与总排名大体相当。县级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仅次于长泰排名第2位,表现亮眼。但常住人口人均税收贡献排名同样相对滞后,除略高于龙海外,与上杭并列倒数第2位。
表3 南安市与2019年福建省县域经济“十强”相关税收指标比较
序号
|
百强县
|
县级税收收入
(万元)
|
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
|
占GDP比重
|
常住人口人均税收贡献
(万元/人)
|
1
|
晋江
|
92.26
|
66.9%
|
3.6%
|
0.44
|
2
|
石狮
|
26.02
|
70.7%
|
2.8%
|
0.38
|
3
|
福清
|
60.01
|
70.6%
|
5.0%
|
0.46
|
4
|
闽侯
|
48.99
|
66.9%
|
6.6%
|
0.68
|
5
|
南安
|
44.09
|
87.3%
|
3.4%
|
0.29
|
6
|
惠安
|
31.51
|
83.1%
|
2.4%
|
0.41
|
7
|
龙海
|
14.40
|
75.9%
|
2.2%
|
0.20
|
8
|
上杭
|
15.05
|
56.9%
|
3.7%
|
0.29
|
9
|
永安
|
11.24
|
60.9%
|
2.6%
|
0.34
|
10
|
长泰
|
12.48
|
90.1%
|
4.2%
|
0.55
|
三、南安市经济税收发展总体评价与面临的新形势
(一)南安市经济税收发展总体评价
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税收发展能力持续增强。2017-2019年,南安市地区生产总值从977.38亿元增至1295.44亿元,年均增长15.13%。相应地,其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的排名也从第29位迅速晋升到第17位,跨越式地提升12位。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为南安市税收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17-2019年南安市税收总量从692174万元提高到868974万元,累计增加176800万元,年均增长12.05%。
2.经济基础相对稳固,税源结构更趋合理。2017-2019年,南安市三大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基本保持在稳定状态,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体维持在59%和38%左右。在经济基础相对稳固的基础上,税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含税量更高的第三产业正常税源登记户占全市总量的比重超过2/3,税收贡献从2017年的47.4%提高到2019年的53.5%,累计提高6.1个百分点。
3.民营经济占比较高,税收发展表现抢眼。从狭义角度来看,截至2020年6月30日,南安市拥有的民营企业数量为31044户,占全市数量的60.8%;但他们贡献的税收却有695845万元,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80.08%,远远超过全国民营企业50%的税收贡献水平。从广义角度来看,包含个体经营户在内,南安市民营经济拥有的正常税源登记户占全市数量的97.87%,贡献的税收占比更是高达92.86%。
4.区域税源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目前第Ⅰ级、第Ⅱ级区域是南安市正常税源登记户最为集中的地方,处于这两级的水头、官桥、霞美、仑苍、石井、溪美、柳城7个乡镇(街道)集中的正常税源登记户达到占全市27个乡镇(街道)总数的62.92%。其中:水头镇经济活跃度表现一枝独秀,拥有的正常税源登记户超过8000户,是仅次其后官桥镇数量的1.8倍。Ⅳ级和第Ⅴ级区域是税源发展比较薄弱的地方,两个区域13个乡镇(街道)拥有的正常税源登记户数量不到第Ⅰ级、第Ⅱ级区域的1/5,甚至不级水头一个镇的3/4。
5.大型企业税收贡献的龙头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目前,南安市共有大型企业87户,税收贡献仅占税收总收入的8.07%。其中:以中央和省级以上大型央企分支机构为主要构成的大型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税收贡献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真正的本土大型民营企业税收贡献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仅2.07%。
6.经济税源转化为地方税收的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从2020年全国百强县前20强相关税收指标对比来看,包括南安市、晋江市、惠安县在内的闽系全国百强县20强县级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在3%上下,明显低于苏系、浙系5%-9%的水平;而在2019年福建省县域经济“十强”中,泉州系县级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又普遍低于福州系4%-6%的水平。考虑到全国范围内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方式基本一致,南安市上划给省级与地市级的税收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才3%左右,对县级税收收入的影响有限,因此南安市本级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偏低问题与税收分配体制关系不大,应该主要是由南安市高附加值的产业比重偏低,制造业利税下滑较大,优质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偏少,经济税源转换为地方税收的通道不够顺畅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
(二)南安市经济税收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新冠肺炎疫情的骤然冲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与蔓延是今年以来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对2020年南安市经济税收发展造成的冲击非常大。从税源户变化情况来看,1-6月南安市正常税源登记户累计净减少1554户,同比下降21.3%。从税收收入变化情况来看,1-6月南安市税收收入累计减收87293.92万元,同比下降17.3%。除对税源和税收总量造成冲击外,新冠肺炎疫情同时对南安市税收结构带来很大影响。剔除减税政策造成的减收因素,1-6月南安市受疫情影响税收减收最大的行业是制造业,收入同比下滑13.84%,受此影响制造业税收贡献权重比2019年底减少近16个百分点。与之相反的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税收不仅没有出现大幅减收,反而分别逆势增长15.4%、22.9%,税收贡献权重则相应地分别比2019年底提高6.85和7.54个百分点。
2.大规模减税与阶段性减税政策的叠加冲击。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应对疫情冲击,中央先后推出下调增值税税率、扩大享受税收优惠小微企业范围等更大规模的减税政策,同时强化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的阶段性减税政策安排。这些减税政策叠加在一起,对南安市税收收入造成很大短期减收压力。1-6月,南安市累计减免税收108568万元,占同期税收总收入的26.8%。鉴于“六保”和“六稳”工作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美国实行大幅度减税措施后中国税制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仍低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因此不排除后续中央继续出台较大力度的减税政策,南安市税收减收压力可能将会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存在。
3.产品同质化竞争的利税下滑压力。南安市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石材陶瓷、水暖厨卫等完全竞争领域,技术含量不高、仿制相对较易、进入门槛相对偏低,因此各地跟风投资、扩大产能、压价竞争等现象频现,这大大压低了企业利税空间,是导致2017-2019年制造业贡献的企业所得税收入占南安市企业所得税总收入的比重从52.7%迅速下滑到38.9%的一个重要原因。考虑到泉州传统意义上的“明星+央视广告”品牌推介模式受网络营销冲击效率日减,因此南安企业走出低效同质化竞争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拉大与同类产品的代际差距。但目前南安市相关企业投入研发的意愿和能力普遍较低,2019年成功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制造业企业只有56户,仅占制造业总数的0.4%;优惠税额约0.5亿元,占制造业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只有1.5%。
4.本地税源的外迁隐忧。一是优质企业高附加值链条外流问题。典型的就是九牧集团。早在2011年9月,九牧就已将营销中心迁往厦门软件园,2019年6月九牧再次投资3.5亿元在厦门观音山报建创新中心,这样一来处于九牧集团价值链顶端最丰厚的两块——研发和市场都放在了厦门,2019年九牧为厦门贡献的税收就达到4460万元,后续增长可能会更快。二是中低端制造业转移问题。出于制造业人工成本上升、就近销售便利等市场因素考量,以及“一带一路”和内地招商引资优惠等政策因素激励,南安市也存在部分石材、水暖等传统中低端制造企业外迁现象,内迁区域以重庆、天津等地为主,这必然也会持续带来相应的税收流失。
5.地方税源布局与税收体制改革大方向不完全匹配。按照十九大“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的战略构想,新时代税制体系必然出现三大转变:一是税收形态将从间接税为主转向直接税为主,二是税收归宿将从企业负担为主转向个人负担为主,三是税源分配将从生产地管辖为主转向消费地管辖为主。三大转变完成后,作为直接税主要来源的人的因素尤其是高收入高净值群体将在税源构成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房地产税计税评估价格和零售环节消费税休戚相关的商业繁华程度也将在税源建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南安目前的税源布局在这方面还显得相对薄弱。比如:高收入高净值群体税收贡献非常有限,2019年年应纳税所得额30万元以上人群贡献的个税占个税总额的比重仅0.67%;消费税收入占比非常低,全部消费税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重才0.09%。
四、加强南安市未来经济税收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一)“开源节流”,缓解地方税收短期减收压力
1.向上级争取提高南安的免抵调库指标。目前南安市已经累积10亿元左右的免抵调库资金,而且每月仍会产生3000-4000万元左右的增量。在当前地方税收减税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形下,建议积极向上级建言将免抵调库指标向累积资金量大且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的县(市)倾斜,以缓解短期地方财政压力。
2.优化现行财政激励举措。考虑到许多“乡贤回归”企业开票量大、实际税收贡献小、税收执法风险高等,建议逐步修改、减少乃至取消“乡贤回归”产业补贴政策,将财政补贴的重点放在激励技术创新和对本土无法取得进项或者进项不足企业的补助上,尤其对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互联网+”型企业实施精准补助。
(二)“工业强基”,夯实经济税收高质量发展基础
工业是城市的立市之本,也是南安市税收的主要来源。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为工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此建议,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并积极借鉴先进城市工作经验,持续推进南安市工业高质量发展。
1.加强对工业发展的规划统筹。打破目前以乡镇为单元的行政区域发展限制,引入“工业片区”发展理念,综合发挥市场、政策、资金、土地等综合作用,合理引导第Ⅰ、Ⅱ级区域“饱和”产业适度向第Ⅲ、Ⅳ、Ⅴ级区域转移,带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税收整体健康协调发展。
2.着力赋能升级传统工业。紧抓技术迭代周期机遇,实施强链补链工程,支持组建石材陶瓷、水暖卫浴、机械装备、鞋服轻纺、泛家居等产业创新联盟,组织重大专项研发开展联合攻关,建设产业电商数据中心,开展各类博览会、交易会等会展经济,为南安工业经济发展建立先进的技术支撑体系、网络营销体系和专业市场体系,以拉开南安产品与同类产品间的代际差距。
3.全力提升大型民营企业的龙头引领作用。对于九牧等具备跨区域运营能力的大型民营企业,可围绕它们的整体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国内战略个案比较研究、信息交换、争议协调等“走出去”服务,辅助它们进一步做强、做大。对于产品影响力主要限于部分区域范围内的大型民营企业,可实施龙头企业改造提升行动,激励它们围绕产业链延伸拓展和补齐短板,支持就地增资扩营、留根扩能、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引导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4.积极培育工业发展新动能。加大先进工业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力度,建立健全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为企业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实行更加积极的优惠政策,鼓励先进工业企业来南安投资生产,吸引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来南安安家落户。在产业动能升级过程中,把税收贡献率作为产业发展论证的重要内容,对符合政策导向、市场前景好、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税收潜力大的重点项目优先扶持,牢牢掌握新增税源的绩效考核,倒逼资源提升要素集约利用水平,推动经济发展。
(三)“服务兴税”,提升整个产业体系协调发展能力
服务业的含税量更高,而且工业化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只有通过深化服务业发展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才能为工业进一步发展赢得先机,否则随着劳动力、土地等企业运营成本上升,产业转移是必然的。目前南安经济税收发展迫切需要补齐三块服务业短板:
1.金融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南安市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小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难题。因此,南安在推进本地金融业发展过程中,建议将着力点放在尽量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上。一是加强金融、税务与企业三方合作,对依法诚信纳税的工业企业,金融机构在办理贷款的条件、利率及时限等方面予以照顾。二是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降低担保费率和服务门槛,着力缓解中小微制造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市政府有关部门主导,制定政策吸引风险投资基金或直接成立专项基金,加大对制造业支持力度。
2.商业。建议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探索“低冲击”开发模式,从城市的关键节点、组团连线、重点片区入手,合理优化商业空间布局,加快塑造城市崭新形象。加强中心城区的整体谋划和重点塑造,推动南翼新城深度融入厦门湾区发展和泉厦空间规划布局,大力发展都市型产业和楼宇经济,完善交通、居住、商务、酒店、文教、医疗等功能配套,提升南安城区综合服务能级和聚集效应。
3.其他服务业。借力制造业经济发展,顺应“个性、定制、智能”消费趋势,加快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工业设计、金融服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引导企业植入现代科技和商业模式。同时继续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裂变”专业优势,将生产流程中的非核心但具有比较优势的供应链管理、仓储物流、工业设计研发、服务型制造等服务环节从原企业分离出来,设立独立企业,为行业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性服务。支持企业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环节进行外包,集中精力发展主业,促进第三方生产性服务市场发展。
(四)“以人为本”,提升经济税收可持续发展能力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而不是物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没有人口做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最终一定会“空心化”。因此,人的因素才是经济税收发展的核心因素。为避免陷入“抢人大战”,建议南安市制定人口引入政策时结合本地实际走“以人为本、因人施策”的道路,将重心放在“两高一外”三类群体上。
1.高收入高净值群体。这类群体主要由企业家、投资者、个体户、企业高管、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等构成,是创业的主要人群和未来直接税的主要税源。由于他们资金资本实力相对雄厚,跨区域流动能力,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自我补给能力都非常强,他们关注的焦点更多体现在创业、守业营商环境等方面,所以吸引他们流入以及防止流出最有效的办法是在改善、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下足功夫。
2.高层次高技能群体。这类群体主要包括科研工作者、高校毕业生、熟练工匠等,是推动工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这类群体的留驻率与创新载体和创新投入密切相关。因此,可借鉴昆山、江阴、晋江等地经验,坚持创新载体和创新主体协同发力,逐步提高财政科技投入比重,着力争取和引入国家级和省级重大创新载体建设,采用市场化方式招引高校院所来南设立研发服务机构、技术转移中心,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和建立研发团队,切切实实通过“筑巢引凤”的方式吸引高层次高技能群体留驻。
3.外来务工人员。目前这部分群体已渗透到南安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妥善解决好他们的留驻问题既是推动南安市经济税收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考虑到这部分群体购房落户意愿和能力相对较低,因此单纯以落户优惠政策来吸引外来务工农民群体效用可能不会很大,建议将引导他们融入南安的重心放在尊重自愿落户的基础上,着力在保障性住房、义务教育、社会保险等民生方面向他们倾斜,至少确保他们无论是否落户都能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以提高他们的常住期限。
(五)优化减税降费与税收征管举措,提升未来经济税收潜在发展能力
1.坚决落实落细减税降费举措,增强经济税收发展的长期续航能力。继续严格依法依规组织收入、严禁违规征收税费,加强地方预算收支管理、支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同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总体要求,继续密切关注各行业税负变化,跟踪做好效果监测和分析研判,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更好地促进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
2.优化税收征管举措。积极拓展“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逐步推进电子发票业务的全覆盖,学习借鉴海南省税务局“无税不申报”制度,研究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以外的纳税人取消税务零申报的可行性。进一步加大银税合作,协商适当调低涉税门槛,向疫情受损严重的行业与企业倾斜,例如:连续三年信用等级B级以上调整为上年B级以上、年纳税额10万元以上调整为3万元以上等等,争取尽力为企业盘活资金流,早日恢复企业生产、复苏地方经济。
课题组成员:汪伟雄 黄哲森 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