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税史漫说
成语中的税收故事
日期:2022-10-20    来源:多彩贵州网   

中华民族的税收历史源远流长,许多税收故事也体现在成语当中。随着岁月的沉淀流传至今,既有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这其中有的描述了古人的关于税收的思想,更多则反映了税收对人民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轻徭薄赋

 

这是西汉著名政治家霍光的故事。汉武帝病逝时立下遗嘱,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来辅助年仅8岁汉昭帝,霍光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史称“霍光辅政”,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汉武帝时期,实行官营盐铁、均输等政策,以保证国家收入,用来支持反击匈奴战争。财富逐渐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手中,老百姓日趋贫困,阶级矛盾日渐突出。后来,在霍光的大力主张下,汉昭帝废除了盐铁官营、均输等政策,老百姓的税负减轻了,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使汉朝的经济走上了复兴的道路。因此,班固在《汉书》中对霍光做了这样的评价:“武帝之末,海内虚耗,户口减半,霍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是匈奴和亲,百姓充实。”

 

苛政猛于虎

 

出自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捕蛇者说》,最后一段提到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这句成语最早出自《礼记·檀弓下》,讲的是孔子和经过泰山脚下,看见一妇人在坟前痛哭,孔子派学生子路去询问缘由。那个妇人回答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孔子感概道:“学生们记住了,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这则成语一定程度反应了孔子“轻徭薄赋”的税收主张,随同他的儒家学说,不仅影响当时的鲁国,对中国历朝历代的税收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

 

鸡犬不宁

 

同样也是出自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每当征税时候,凶暴的官吏走村串户骚扰百姓,到处叫喊,到处骚扰,那种喧闹着惊扰乡间的气势,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写《捕蛇者说》时柳宗元正被贬居永州,目睹沉重的苛捐杂税将老百姓压迫得家破人亡。困苦的生活经历和黑暗的社会现状,加深了他对现实的认识,使他对人民的疾苦有所同情。《捕蛇者说》就是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税而甘愿冒死捕蛇的自述,突出“苛政毒于蛇”这个中心主题,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横征暴敛的残酷。

 

中饱私囊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看似和税收无关,却是春秋后期晋国大臣赵简子派税官去收税的故事。税官问赵简子:“收税的税率是多少?”赵简子答道:“不轻不重最好。税收重了,国家富了,但老百姓穷了;税收轻了,老百姓富了,但国家穷了。你们如果没有私心,这件事就好做了”。这时,有个叫薄疑的人对赵简子说:“依我看,您的国家实际上是中饱”。赵简子还以为簿疑说自己的国家很富呢,十分高兴,还故意问簿疑是什么意思。薄疑直截了当地说:“您的国家上面国库是空的,下面百姓是穷的,而中间那些贪官污吏都富了”。赵简子听了这话后深感不安,随即下定决心整顿吏治,以防税官吏“中饱私囊”。

 

横征暴敛

 

宋朝朱熹在《已酉拟上封事》中痛斥当时税收体制存在的弊病,上书请求为民减税。他说道:“先圣之言治国而有节用爱人之说,盖国家财用皆出于民,如有不节而用度有缺,则横赋暴敛必将有及于民者,虽有爱民之心,而民不被其泽奚。是以将爱民必先节用,此不易之理也”。大意为:古代圣贤治理国家既要节俭、又要爱护人民,这是因为国家的财政收入都是取之于民,如果由于不节约开支,导致经费不足,又去加大赋税、增加收入,必定要对广大人民产生影响。这样,原来虽有爱护人民的想法,人民也不会得到任何好处了。所以说,真正爱护人民,必定要讲求节俭,这是不可更改的道理。但可悲的是,朱熹疾呼并没有改变现状,而他自己却因揭露一起横征暴敛的税案而罢官。

 

可以看到,有关税收的成语大多是负面的,多数反应了当时统治阶级征收繁重的税赋令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税收政策的好坏与国家的兴亡息息相关。历史上,国家强盛的时期都是税收相对较少的时期,而税收繁重的时期一般都是王朝未期了。

 

 “横征暴敛”、“苛捐杂税”的税收政策往往是阶级矛盾的催化剂,也是王朝兴亡交替的重要表征。“轻徭薄赋”的税收政策往往令国家兴盛强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朝。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倡减低税收负担,提出“赋税平”口号,秦国兴起,最后一扫六合,统一中国。到了秦二世,苛税日渐严重,尤其是造阿房宫,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说到“赋敛愈重,戍徭无已”,结果导致陈胜和吴广的农民起义。秦朝灭亡,成为中国最短命的王朝。

 

再如唐朝,唐初至盛唐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实现税负公平,促进了唐朝经济的空前繁荣,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安史之乱暴发后,唐朝统治者推行重税政策,横征暴敛,以应付军费开支和奢靡生活的需要,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大批农民逃亡,唐朝由盛而衰,最终灭亡在农民起义的战火中。

 

西方一位学者说过这样的话:“好牧羊人的职责是剪羊毛,而不是扒羊皮。”一个国家执行怎么样的税收政策,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是进步还是沉沦,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未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可以从古人成语中的税收故事中学习经验,汲取教训,不断优化完善我们的税收政策,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减轻纳税人负担,促进税负公平,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使国富民强,令国泰民安,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张颖)(由国家税务总局黔西南州税务局推送)

 

 

 

上一页:中国税收历史之最
下一页:知耻而后勇,齐顷公实行轻赋薄税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30号 邮编:350003
联系电话:0591-87840097 Email:fjswxh@qq.com
技术支持:福州泰讯软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建议使用分辨率为:1024*768
闽ICP备09045903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28号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