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税史漫说
重拾海上“丝绸之路”的记忆
日期:2020-08-14    来源:原创   

——小谈两宋市舶课

说起丝绸之路,我们想到的总是西汉时期贯穿亚细亚的楼兰古道1,总自然的联想到那些沉浮于风沙和驼铃里的往事,而那曾经繁荣于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却总被默默遗忘,甚至往往随着海上的巨浪一次次卷入历史灰色的空白里。

 

回忆起往昔峥嵘岁月,却又忍不住几分忧愁。承载着华夏文明的两宋东流之水曾翻腾在茫茫大海,和着海浪的节拍,从东海岸出发,寻访了亚细亚、希伯来和遥远的欧洲,开辟了丝绸之路的新记忆——海上丝绸之路。在这里,淡然中重拾海上丝绸之路2的记忆,借着记忆的潮水说说两宋市舶往事,评调古税今制,亦有道不完的话题。在那个风帆远洋的时代,市舶课的发展完善无形中为那条海浪中的丝带染上了绚丽的色彩。

 

谈及市舶课必然要先说说古代的对外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从汉代开始,但那时的贸易主要以陆地为主。尽管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官营的海外贸易,但汉代的海路贸易始终还是涓涓细流,不成气候。隋唐,正式我国封建社会进入辉煌的时期,海外贸易有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对外贸易还是停留在茶马古道、丝绸之路这样的陆地贸易,海外贸易也仍没有占主要地位。直到两宋,我国海路贸易才开始真正兴起和发展。两宋时期,政府沿袭唐制,专门设立了管理对外贸易事务的机构——“市舶司 ,海外贸易代替陆路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继而成为宋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我国对外贸易史上开辟属于它的历史地位。

 

细想市舶课事,记忆的脉络总是不知觉的回到了两宋。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在消灭割据广东的南汉政权后,为扩大对外贸易,建立了第一个海外贸易的一级管理机构——广州市舶司,开创了两宋市舶司设立的先例。不久之后,灭掉吴越割据政权的宋太宗又在杭州设市舶司,以此作为管理两浙路各港口对外贸易的机构。到宋真宗时期,朝廷又于明州(今浙江宁波)设立市舶司。直至北宋中期,就有广州、杭州、明州三地市舶司,并称三司。其中以广州的市舶司最大,最繁盛,三司的外贸收入中,广州常占9/10。据记载,当时居住在广州的外国商人很多,其聚居的地方称蕃坊【3】,外商买卖的场所称蕃市,他们子弟求学的地方称蕃学,可见当时贸易的状况。后来,为了适应海外贸易日益发展的需要,宋哲宗时期又相继在泉州和密州板桥镇(今山东胶州)设立了市舶司,市舶司由原来的三个增加到五个。两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传奇性的朝代,经济上异常繁荣,政治上军事上权威不中央政府在外族的入侵中格外柔弱,名义上的中央却总是向蛮夷臣服。 胜景之下,日渐发展繁荣的市舶贸易渐渐成为了东海岸最奇美的风景,恰如东海一抹明珠。可是,风景也总有凋谢的时刻,惊涛骇浪中,战乱纷飞,原本一路向前的市舶贸易业受到过强烈的阻击。南宋时期,因宋、金战争影响了海外贸易,市舶机构的设置也受到一些影响,多次废除、复建,不过从政和二年到北宋灭亡,宋朝政府便再没有废弃,一直维持着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胶西县五个市舶司。此外,宋朝政府还于政和三年(1113年)在秀州华亭(今上海淞江)等地分别设置市舶司及管理海外贸易的二级机构市舶务,于政和七年(1117年)使镇江及平江府的税务机构也兼有管理市舶的职能。市舶机构的增加反映出当时海外贸易发展的兴盛状况,随着那些机构的逐步完善我国的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起来。

 

宋代的海外贸易日趋繁盛,但也并不是自由出入的贸易。宋朝对市舶实行统制政策。凡海外诸国来华贸易的船只,或出海贸易的国内商舶,都必须经市舶司检查,同时对舶来商品实行垄断制度。宋政府对于海舶出入管制的目的不只要防止漏税,更重要的在于对舶来品的专卖。从这个意义上说,宋代市舶司的职责是在管理船舶征收税品及收买货物的同时,也是政府商品的批发所与榷货事务的场所。两宋市舶司的职责主要是查验进出口船舶有无违禁出入运销的货物,办理征税和收购商货事宜。宋朝政府明确规定,凡入港船只所载之货,先由市舶司征税,然后国家从中收买一部分商品,即抽买。征税、抽买之后,市舶司给以凭证,方许与民贸易。抽买的品种与数量随国内情况随时变动,至于出口商品的品种,有一定的限制,如铜钱,南宋时成为绝对禁止出口的物品。市舶课就是由市舶司负责征收的一种进出口税。其征收的市舶课有两种,一是抽解,一是抽买。抽解是对舶来货物的征税,税率通常在十分之一左右,但有时达到十分之三四,而且,商品品种不同,税率亦有高低。货物分为细色和粗色两类,以十分为率,真珠、龙脑,及细色抽一分,玳瑁、苏木,凡粗色抽三分。 抽买亦称情买,是国家对舶来货物的强制收购,主要有两部分:一种属于政府专营禁榷的,由市舶司全部收购,另一种是对非专营禁榷的酌情收购一部分。凡收购的货物由市舶司解运京师榷易院,国家根据需要或充内府库藏,或交官营手工作坊,供皇室官吏度用,或转售商人获取巨利。除抽解、抽买之外,还有禁榷之制。所谓禁榷,即只许官府收购,配给其值,绝对不准售与商人。禁榷之外的货物再行抽买。无论是抽解还是抽买都是出于对进出口贸易的规范,都是两宋进出口贸易的日渐完善。与此同时,两宋市舶机制也是一步步走向完善,走向规范,为后来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的重要的借鉴。

 

为了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宋朝统治者鼓励海上贸易,对市舶十分重视,凡来华贸易的外国客旅,国家出资,设宴款待,如来华市舶少,或不来,则派吏出海招致。当时的对外贸易比前代空前发展,交易的品种由宋初的50余种,发展到南宋的300余种,市舶课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绍兴七年皇帝赵构曾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可见,市舶课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宗。

 

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两宋之利,市舶课居其首。两宋的市舶课,从财政和税收的角度上来说开辟了中国历史一个新的纪元。两汉隋唐时期,我国对外贸易虽然也十分发达,商品远销印度欧洲,但是始终没有完整系统的税收财政制度为之相匹配。两宋时期却不同,海上贸易发展了,对外贸易再度繁荣,而且还出现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市舶课制度。从税收的角度来说,市舶课就是原始的进口关税,而相关的市舶机构就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更值得注意的是,那个时候还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而有关海上进出口贸易就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即使是当时的西方,也只能是望尘莫及。

 

站在东海岸的浪头上,我们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起那逆流上方的往事,想象繁荣兴旺的两宋的市舶码头,那灰色的海上丝绸之路,年月经久,却还是有道不完的话题。

 

 

注解:

(1)楼兰古道

出敦煌过玉门关、阳关,就走进了茫茫大漠戈壁。当横贯大陆的贸易开始时,匈奴封锁了沿天山东部更易通行的路线,于是中国人只好选择了一条更靠南的路线。为了使这片沙漠地区易于跨越,在楼兰东北方向分布着一些补给站,使得旅行者能够及时得到给养。只有当地的楼兰人才能够充当补给站的角色,他们同时也充任向导。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这条交通线路上开始使者相望于道。当时的楼兰城一年中接待的往来使团商队多的可达2000多人,少的也有五六百人。 商旅的往来促使楼兰繁荣起来,其中中原的丝绸更是在此大放异彩。西方商人来此购买丝绸,满城的丝绸生意红红火火,可谓开城丝绸涌,闭市绢锦惊。但是,不知何时开始,这条曾经风光无限的丝路古道悄悄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的史籍竟然对此毫无记载。于是,多年来,这条神秘的楼兰古道不断吸引着后人探寻的目光。

 

(2)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3)蕃坊

中国唐宋时期阿拉伯、波斯穆斯林侨民在华聚居区,伊斯兰教传人中国的早期组织形式。又作番坊蕃巷。当时来华的阿拉伯(大食)、波斯商贾被称作蕃商蕃客,故名。为便于商贾出海,多位于沿海港埠,如地临晋江的泉州城南,珠江北岸的广州府城西南部之海山楼等地。坊内有清真寺(麦斯吉德)、养育院、市场、公共墓地等设置。领袖称蕃长都蕃长,由侨商中推荐德高望重、有才干、有宗教学识的穆斯林长老(Shaykh)选充,经中国皇帝审批后诏命认可。同时蕃坊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中国政府管辖和领导,为中国政府服务。这是蕃坊组织的一大特点。故史学家认为,蕃坊的伊斯兰教虽属外来民族或侨民之宗教,但它是中国伊斯兰教史上最早的穆斯林组织形式。

 

上一页:
下一页:今朝有酒今朝醉,哪想国运系酒杯?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30号 邮编:350003
联系电话:0591-87840097 Email:fjswxh@qq.com
技术支持:福州泰讯软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建议使用分辨率为:1024*768
闽ICP备09045903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28号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