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税史漫说
今朝有酒今朝醉,哪想国运系酒杯?
日期:2020-08-14    来源:原创   

——小谈宋朝酒课制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1】)着实让这座城市发达不少,在熙春弄这条街上,也耸立着一座豪华酒楼,这就是著名的熙春楼。今天,我们站在这百转肠折的熙春弄中,想要寻觅当时宾客云集、觥筹交错的胜景,也回顾漫漫历史长河中,刘伶掌酒,低看俗世。太白乔醉,戏弄权贵。但熙春楼不同,它是指市民们闲聊家常、聚情会义的场所,少了豪迈的气息,却多了人情的味道。宋朝的酒肆大抵如此,市民文化的兴起也激发起了宋朝一段酒的故事。

 

酒的出现,史家疑义颇多,在现行的猜测中,大抵有仪狄造酒杜康造酒以及尧舜造酒等说。但以谷物酿酒,大约始于殷商。其时农物繁盛、仓廪充实,谷物供人饱腹之余,用之于酒,其势必然。故而,远古的酒,是丰收之后上天赐予的礼物,人在醉梦飘渺间领会了神之旨意,原来昔日果腹的谷物中俨然藏着这样一个醉人的秘密。自此始,酒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生发出数千年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美丽与哀愁。

 

酒的历史之所以如此绚丽,并非只是酒在寻常生活中扮演着调和的角色,更为重要的是,在政治史与文学史中,酒影迷踪,处处显贵。酒之于政治最早的记载,就出现于祭祀之中。诗言:清酒既载,驿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见于《大雅?旱麓》)。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成为国政中最不可或缺的活动。在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反映周王朝及战国时代制度的《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如祭祀时,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由于酒性之乱,大可耽国政,细则乱家养。故儒家兴起后,提出了酒德一说。孔子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

 

相对于政治生活,酒在文学之中,就没有那么多克制了。翻开史书,狂生、酒虫比比皆是。但无可争辩的事实是,酒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宋朝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证。宋朝不同于前朝的最大特点是,这一时期,市民生活开始兴起了,市民文化成为宋朝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宋代人口统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单独列为坊郭户,城乡人口的划分肇始于此。在我国封建社会户籍制度发展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事件,这表明城市带宋代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宋代人口规模有数万户乃至10万户的陪都、大商业都会就超过了10个。其中开封的总人口,在高峰时期,已经超过了100万,而南宋时期的临安也与开封不相上下。这样的人口规模,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记录,在世界的当时,也是绝无仅有的。在两宋的几百年中,就出现了两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这足以说明了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成就之大、程度之高。随着城市的涌现,市民消费成为了国家经济的靓丽风景。而酒在市民消费中占据了重要的角色。据记载,宋朝的茶坊酒肆已经遍布开封城的大街小巷,饮食业生意兴隆。仅开封城内正店(大酒店)就有七十二户,这类大酒店往往绣旌相招,掩翳天日脚店茶坊(小型酒店)不能遍数。杭州的官办酒库(自酿自卖)有13家,每库都有一至二座高级酒楼。小有名气的民办酒楼,也有18家。这些酒楼,摆华筵,请豪客,夜夜达旦。

 

而宋朝酒楼业已把高档化、规模化作为消费观的主流经营模式,如汴京的仁和店、会仙楼,杭州的武林园,饭、菜、酒一应俱全,店内长廊排阁,分有楼座及楼下散座。那时,各大酒肆极尽奢华,力求精美。如涌金门外西子湖畔的丰乐楼,瑰丽宏伟,亭台轩榭,登楼可俯瞰西湖,与游船画舫合奏对唱,是文武官员经常欢宴的地方。有些酒店茶肆,或张挂名画,或插四时花,或巧设盆景,吸引顾客。每逢节日,京城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或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可以这么说,晋唐之时士子文人方能享尽奢华酒肆,筵宴宾客的豪迈。而宋朝市井小民也能邀上亲邻好友,去酒肆里找找古人的风范了。

 

或许,以上还不是宋朝消费酒最为直观的表述。真实的历史数据可以更直截了当地描绘当时全国酒业的发达。宋真宗景德年间,商酒茶盐四项税收的总额为1233万贯,其中酒税428万贯,到宋仁宗庆历年间,仅酒一项税收全年就可得1710万贯,40年间酒税增长了四倍。由此可见酒业在两宋时期的兴盛,也一定程度上充实着国库,可谓是最早的消费推动税收的经济事件记录。

 

市民消费的兴起,课税也成为必然。宋朝的酒课制度,具体分为三种:(1)城内置务,官府酿造酤卖;(2)三京之地,由官府造曲而卖与人民酿造;(3)县镇乡闾则人民自酿,官府征税,如有剩余,经官府批准,亦可出售。前二种属官榷(即国营专卖)制,第三种属征税制。官酿是国家的产业,不必课税,而私酿则需官府征税,宋仁宗庆历年间,仅出于私酿酒这一项税收全年就可得1710万贯,可见当时酒业之繁华。

 

宋朝榷酒制度各地实行时间和实施办法不尽一致,各皇帝在位时,多有不同。综观宋朝酒课的演变,也反映出统治者日益熏心利益,以税谋私的腐朽之念。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九月,始榷吴越酒酤。由官府置局酿造,官府造酒,原料铺陈浪费,收入很少,而且主管官吏为盈利指标,不遵酿造之法,致使酒的质量低劣,又常抑配于民,酒税的征收按榷酤的办法并在两税中征收。淳化五年(公元994),改变官酿酤酒的办法,招募民众自酿,输入官钱减去正常课税量的三之二,如酒课达不到规定的数额,由酿者补偿。其后应募者少,还是多由官酿。

 

宋代各州皆有酿酒自主的权利。县和镇乡,允许老百姓自酿并对其自酿的酒征税,酒课征收采用定额征收的办法,淳化元年(公元990)规定酒课依三年间的平均数为基数,后统治者认为遗利未尽,不断增加酒课,致使酒课日益加重。

 

宋时酒税的征税,多用投标的办法,认税最多的人,就准许他酿造,这叫做扑买扑买有一定年限。不到年限却亏本的扑买者,叫做败阙。但官府为了维持税收起见,往往不许其停业。甚至强迫摊派民众买酒。宋代三京实行的酒税区有别于地方,所谓官卖酒的制度,实质上也是扑买之制。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诏令在京酒户赊买曲货,购买曲货多者,允许其开店酤酒,以三年为期,三年满日再以购曲货多者承替。

 

酒税在北宋,只用为地方经费。到南宋,就列为中央经费了。而南宋收酒税,最为精明的是南宋赵开的变酒法。建炎三年(公元1129)赵开总领四川财赋,从成都开始,罢除官府出资酿酒酤卖的办法法,在原来办买坊场所设置隔酿和主持,老百姓拿米到官办的酒坊酿酒,每户纳钱三十文,头子钱二十二文,此法称隔槽法。次年这样的办法盛行于四川,设置有官槽四百所。这种方法初行时,对于老百姓尚无大害,但随着国家税收的减少,官吏则强令百姓酿造,甚至规定月额,不论是否酿造,强制征收酿造钱。四川酒课因此而大增(由一百四十万缗增至六百九十余万缗)

 

宋代酒课除正税之外,还有附加。庆历二年(公元1042)闰九月,初收盐酒课利钱,每年三十七万四千一百三十余贯,上供京师,酒课上供自此为始。熙宁五年(公元1072)令官务酒课每升添一文,叫做熙宁添酒钱。嗣后添酒钱不断增加,至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上等酒升增二十文,下等酒增十八文,称为建炎添酒钱。在加重征收的情况下,国家税收虽增,人民却不堪忍受。

 

赋税的扩张正体现出忧患局面的日益严重。在内政上,国家机器日益庞大,禁军规模扩充、官宦队伍扩大,行政尾大不掉,且日益奢靡。在外事上,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没有条件进行修生养息、发展经济的朝代之一。两宋以来,辽、西夏、金、蒙古不断滋扰,破坏中原生产,甚至割据北方多年,致使宋朝南迁,偏安一隅。不论战或和,对外经费与日剧增,军费开支逐年扩大。国家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张致使统治者在税收上苛捐泛滥,老百姓在承受亡国之恨的同时,也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向国家纳税。统治者手攥人民血汗却不思进取,一味退让时,宋朝的覆灭已然板上钉钉。酒虽美,饮多伤肝。国虽立,税重亡国。当如今我们醉然于文人骚客在饮酒之后狂纵不羁中所做的文章,有没有想过在酒的背后,联系着国运前行与折退的脚步。

 

 

注解

1、熙春楼今址

 

2、市民文化:宋代以来,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城市得到很大发展,与此同时市民文化也蓬勃发展。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现了宋代繁华市井文化的场景。市民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表现的都是市井生活。瓦舍之中,百戏荟萃,杂剧、杂技、讲史、说书、说浑话、皮影、傀儡、散乐、诸宫调等,无所不包。

 

3、宋朝名酒:宋代全国各地名酒很多,据记载北宋名酒近100种,南宋名酒50余种。当时流行的酒类大致可分为黄酒、果酒、药酒和白酒(大烧酒)四大种类。皇帝以饮宴笼络大臣,文人以酒助兴作诗,士庶百姓婚嫁寿庆,也离不开酒。

 

上一页:
下一页:官榷利言盈,盗贩弊相汩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30号 邮编:350003
联系电话:0591-87840097 Email:fjswxh@qq.com
技术支持:福州泰讯软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建议使用分辨率为:1024*768
闽ICP备09045903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28号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