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税史漫说
天下受弊,岂止职田之害乎
日期:2020-08-14    来源:原创   

范仲淹1与庆历新政2

洞庭烟波浩渺,岳阳楼下哀叹,纵使千年已然,范公庆历之事却始终荡漾在浩瀚湖面,不住的为来往之士暗暗提醒,新政虽已,旧政虽逝,历史东流,回望登楼之感慨,亦无尽之咀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岳阳楼记》3的名句,更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出乎田垄之间,攻读茅庐之下,满怀豪情壮志,满腹经论才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国忧民,为君为民,本平凡一布衣却成千古一传奇。

 

物我两忘,宠辱不惊,惟有大悲心与众生一体!尽管只是一介文人,却始终以治理天下为己任。对于治世之事,范仲淹是一贯的改革派,一直主张破旧革新。早在天圣五年,范仲淹就曾洋洋万言,上书朝廷,为改良政治弊端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他上疏纳谏,直言不讳,建议朝廷要选择那样贤明的人作州郡长官,举荐有成绩的人当县令,竭尽全力排除社会上的游散懒惰势力;针对裁汰冗员过多的问题,他提出严密选举制度,建议重点培育将帅以加强边防。尽管当时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可他还是经常上书,分析民间利病、朝政得失,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意见,尽管积重难返,可却他觉得责无旁贷,他深知积重难返中积累的弊病,决非一朝一夕所能革除。

 

庆历初年,北宋的官僚机构日益臃肿,行政效率越来越低,军队数量不断增加,内忧外患齐齐爆发,百姓负担十分沉重,国家财政却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昔日繁华景象在腐败的侵蚀之下已是瘦骨伶仃,上至朝廷重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战栗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不少有远见的人担心封建国家的命运,连连上疏要求宋仁宗进行改革,可是所上之言却没有几疏能真正医治弊端,多半都是写泛泛之言。庆历三、四年间,急待稳定政局的仁宗皇帝,似乎显得格外开朗和进步。他将西线的三名统帅——夏辣、韩琦和范仲淹,一同调回京师,将范仲淹升任为参知政事,与枢密副使富弼、韩琦等人一道主持朝政。严重危机面前,宋仁宗三番五次召见范仲淹等人,要他们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国家危机严重,皇上求治心切,时间不容耽搁,忧国忧民的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主张,在他主持下,新政应运而生。

 

坎坷谱新政,危难见能臣。宋仁宗在位其间,内外矛盾迅速发展,统治者政治不修,吏治腐败,表面太平与繁荣,实则骄奢注侈,守内虚外。朝廷用重金换取辽、夏对宋的休战,大行封禅、大兴土木、增设官吏、扩充军队、烂施恩荫。国家内外交困,统治者把所有的耗费转嫁到自己的子民身上,历代刻薄之法,本朝皆备,沉重的压迫之下各地的大小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宋王朝陷于积贫积弱内外交困之中不能自拨。范仲淹指出,今四方多事,民日以穷困,将思为盗;复使不才之吏临之,赋役不均,刑罚不当,科率无度,疲乏不恤,上下相怨,乱所由生。一面是风声四起,潜伏八面,一面是积贫积弱,内忧外患,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后简称《十事》),旗帜鲜明的提出整顿冗官,任用贤能,《十事》从改良弊病为出发点,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

 

新政虽以吏治整顿为核心,但在税收问题上也投注了大量精力,厚农桑,减徭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解了激烈阶级矛盾。厚农桑,兴修农田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在当地方官时,范仲淹就很注意兴修水利,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时他建议仁宗,诏令各州军吏民每秋言农桑之间可兴之利,可去之害,或合开河渠,或筑堤堰陂塘之类,并委本州军选官,计定工料,每岁于二月间兴役,半月而罢,仍具功绩闻奏,制订措施条例,颁发给诸路转运使和各知州知县以鼓励农业生产,要求各级官员百姓,讲农田利害,修水利,兴农利。这套奖励人民、考核官员的制度弥补了当时税收制度的不足,体现了改革中对人民的体恤,缓解了严峻的阶级矛盾,在厚农桑稳步推行的同时,根据新政诏令各地大减徭役,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范仲淹认为如今户口已然减少,可民间对官府的供给却更加繁重,应将户口少的县裁减为镇,将各州军的使院和州院塥署,并为一院;职官厅差人干的杂役,可派级一些州城兵士去承担,将那些本不该承担公役的人,全部放回农村,民间便不为繁重困扰而忧愁。厚农桑,减徭役,为宋代杂乱沉重的赋税制度开了一剂良药,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税收征收,减轻了农民的赋税重担,也为以后税收政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曲道无顺流,逆流而上总是坎坷万分。随着新政改革得深入,遭遇到的阻碍也越来越大。改革思想随一步步付诸实施,但范仲淹、富弼提出厚农桑修武备等建议则并未实施。新政改革的中心是整顿吏治,十事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覃恩信重命令等七事都直接关系到裁冗及其官吏制度的改革,要通过诸道知州同判耄者、懦者、贪者、虐者、轻而无法者、堕而无政者,皆可奏降,以激尸素,裁汰内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改变了过去的官员升迁办法,这就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与特权,在各项新政政令陆续施行的过程中,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朝廷上下对范仲淹改革派的谤议愈来愈甚,其间发生两的夏辣伪书案朋党之争更是让新政的慷慨激昂付之一炬,想励精图治的宋仁宗那迫切更革弊事的心情也因此很快消失。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秀才帷帐运筹,山河泥泞重整,曾经沧海难为水,新政风雨兼程,掀起了一段纷纭,也缔造了一曲改革新奏。千年之后读庆历政事,观其改革或许能为之深议的东西已经越来越浅薄,但是时至今日,翻开陈旧《十事》条目,细细品读,灰白的文字之间,均公田三字却越发刺眼。依《十事》所言,均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工资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范仲淹认为,有不均者均之,有未给者给之,使其衣食得足,婚嫁丧葬之礼不废,然后可以责其廉节,督其善政,有不法者可废可诛,且使英俊之流乐于为郡为邑之任。朝廷通过授予郡县官吏以职田,均衡官员的职田收入;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分发,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朝廷可以督责他们廉节为政,对那些违法的人,也可予以惩办或撤职了。对比古今公务员的薪资事项,庆历均公田建议近似于今天的所谓高薪养廉

 

庆历新政失败了,但却开启了一个时代,一个改革的时代,成为了宋神宗熙丰变法的先声;激发了一种风尚,一种关心政治、以天下为己任的风尚,这种风尚使得那些有远见卓识,而有胸怀大志的人们更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袅袅洞庭逝华年,渺渺楼台镂诗史。浩浩荡荡的新政改革随湖水沉沦,可沉沦之下却是不尽的鸣奏,无需哀叹惋惜,只需吟诗鸟瞰,且听岳阳楼下的欣叹。

 

 

注解:

(1):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2):庆历新政是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在位时施行的。

 

(3):《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是一篇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因为其对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

 

(4):庆历四谏

庆历三、四年间(10431044年),宋仁宗将西线的三名统帅——夏辣、韩琦和范仲淹,一同调回京师,分别任命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正副长官——枢密使、枢密副使:又扩大言官编制,亲自任命下三、四名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后来号称四谏

 

上一页:
下一页:一水护田将绿绕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30号 邮编:350003
联系电话:0591-87840097 Email:fjswxh@qq.com
技术支持:福州泰讯软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建议使用分辨率为:1024*768
闽ICP备09045903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28号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