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税史漫说
斜晖也凝恨,忆何税?
日期:2020-08-14    来源:原创   

           ——念唐时户税和地税

一卷残破书页,一幅泛黄的《推背图》,离乱了沧桑世事,杨花榭又飞满天。一幅泛黄的《推背图》,预言了安史之乱,演绎了真实的历史。

 

《推背图》第五象的图中画一妇人跪在地上,旁边有一副马鞍和一部史书,暗指安史之乱。谶文是杨花飞,蜀道难。截断竹箫方见日,更无一吏赖平安。颂词是渔阳击鼓过潼关,此日君王幸剑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于此处丧金环。 预言了杨贵妃自尽,唐玄宗流落在蜀道上,肃宗出来当皇帝后,安史之乱才平息了。另有,《推背图》在第七象的图中人物,身穿胡服,口含一支羽毛。隐指少数民族的吐蕃。谶文中说旌节满我目,山川跼我足。破关客乍来,陡令中原哭。颂曰:蝼蚁从来足溃堤,六宫深锁梦全非。重门金鼓含兵气,小草滋生口吐啼。指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全国藩镇割据之多,令人一看满眼都是;藩镇多了,你有你的关口,我有我的渡口,走起路来就处处拘束。破关客指吐蕃,后两句讲吐蕃打入中原,令中原老百姓一片啼哭。可以说,经过安史之乱以后,统一、繁荣、强盛的唐朝已经开始走向衰弱。

 

唐玄宗时,由于连年用兵,财政空虚,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不断地增加苛捐杂税。农民的处境举步为艰 ,有的农民虽有垅亩 , 或无牛力 ,耕种困难; 有的农桑之际 , 多缺粮种 , 咸求倍息."。只好高息借贷 , 被生活逼得呼号无告的农民 , 只好出卖土地 , 远走他乡。地主官僚则乘机大肆兼并土地 , 史称开元之际 , 天宝以来 , 法令弛坏 , 兼并之弊 , 有于成哀之间。 社会上贫富之差日益悬殊 , 户口转徙日益频繁 , 租庸调制被破坏 ,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税收 , 财政捉襟见肘,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 增加财政收入 ,唐玄宗将户税和地税定为常税,也开始成为一种制度,与租庸调并行,均属资产税,在实行过程中,地税和户税的税制不断完善,税额不断增加。

 

地税源于汉代 , 汉宣帝时 , 设立常平仓 , 历代多承之 , 其税赋为:每亩二升 , 粟、麦、稻、粳 , 随地所宜 , 政府设立此税的初衷是为了调剂粮价、备荒、赈恤、后来公私窘迫 , 渐贷代义仓支用。 隋开皇五年(585)根据长孙平建议成立社仓劝民出粟存储作为救荒之用。当时是按贫富量力输纳并未规定按田亩数量征收。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沿袭隋制,设置社仓,暂行即废。唐朝于唐太宗贞观二年 (628年) 始征地税。

 

户税源于战国时的齐国,据《管子山主数篇》记载,齐国按户征收户籍税,叫做邦布邦布之籍,终岁十钱,即每户每年向国家交税10钱。秦自商鞅变法后推行按户征税,又叫户赋,《秦律》有匿户……弗令出户赋之谓也。到汉代户赋只向封邑内的民户征收,《史记货殖列传》载,封者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则二十万,朝觐聘享出其中。征税对象包括农民和工商业者,其收入交给君。

 

太宗贞观时,地税按田亩征收,王公以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稻之属,各依地土,贮之州县,以备凶年。高宗永徽二年九月,地税改为按户等征收,——义仓据地收税,实是劳烦。宜令率户出栗,上上户五石,余各有差",把地税由按亩征收改为按户征收,上上户五石,余各有差。到武周初年恢复为按亩征收。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定式:王公以下,每年户别据所种田亩, 别税粟二升,以为义仓;其商贾户若无田,及不足者,上上户税五石,上中以下递减,各有差。玄宗天宝时,全国赋税总收入中,仅地税一项,岁入粟一千二百四十余万石,约为全国粟米收入的二分之一,与租庸调中的租粟收入相差不多。地税成了国家的主要税粮,其财政地位日益重要。曾设立了勾当租庸地税使专门负责,有时也派监察御史分赴各地督促征收,地税被更广泛地用于财政支出,并大量变造为米运往京师长安,成为一项重要税收。肃宗、代宗时期,地税税率不断提高,税额大幅增加,并开始分夏、秋两次征纳。地税按照王公以下每户实际耕田面积征税,有其明显的合理性。

 

唐代征收地税,本义是为设置义仓,储存粟米,以备凶年之用。唐中期后,国家财政困迫,遂一改常法,把义仓储存的粟米运往亦师,用于国家财政的支出,还强令农民负担运费,本以利民为目的的地税,不但没使农民得到实惠,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唐武德六年(623)朝廷规定将全国民户按资产分为三等;按照税(有时也折征实物),遵循以支定收的原则,并有大税、小税、别税之别——“凡天下诸州税钱,各有准常。三年一大税,其率一百五十万贯;每天一小税,其率四十万贯,以供军国传驿及邮递之用。每年又别税八十万贯,以供外官之月料及公廨之用,各有其财政用途。武德九年,又改为九等,按户等高低交纳,户等高的多交,户等低的少交。永徽三年(653),全国平均每户纳税四十文左右。大历四年(769年)正月,对户税制度做了改订和调整,规定了官僚、百姓、工商业户、寄庄户、寄住户、浮客及诸道将士的级差税额,完善了税法税则,大幅提高了税率,进一步扩大了纳税面,户税总额有了显著增长,其财政地位更加突出。户税不论主客浮寄、以支定收的原则和每年两次征收的方法,均直接为后来的两税法所继承。

 

玄宗开元年间户税已每年分两次征收,定额不断扩大。天宝年间,天下计帐户约有八百九十余万,其税钱约得二百余万贯,广泛地用于宫俸等各类财政支出,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财政地位日渐重要。大历四年(769年)正月,对户税制度做了改订和调整,规定了官僚、百姓、工商业户、寄庄户、寄住户、浮客及诸道将士的级差税额,完善了税法税则,大幅提高了税率,进一步扩大了纳税面,户税总额有了显著增长,其财政地位更加突出。户税不论主客浮寄、以支定收的原则和每年两次征收的方法,均直接为后来的两税法所继承。

 

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腐败,财政危机加深,政府的赋税收入急剧下降,史载:王赋所入无几。均田制度的瓦解,使得大量的农民逃亡,使得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度再也无法维持了。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添置了许多新的税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于是,以资产为宗的户税和地税,在赋税中越来越重要,并逐渐取代租庸调,也为唐代后期两税法的推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户税和地税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增加 , 标志唐代的赋税开始从以人丁为本以资产为宗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 是我国赋税制度上的一次质的突破 , 成为实行两税法的先声。

 

每个朝代的君王们都深知民之大事在农(《国语·周语》),也都着力推行重农和重税的政策,而重农,都是以重税为前提。唐代先实行以男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后实行一年两次交纳地税和户税的两税法。这种以夺农政策相伴随的重农,对农民不是福音。统治者肆无忌惮地向农民横征暴敛,苦难的积聚超出农民的承受程度,农民求生存而不能,只好揭竿而起。鉴于历史上重农、重税并举,重农民之力而不重农民权利,走进了误区,上演了一幕幕悲剧,我们必须吸取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

 

注解:

(1):《推背图》图和简介:

  I:【图】《推背图》第五象和《推背图》第七象:

II:《推背图》简介:推背图,传闻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由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命两位当时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风和袁天罡所作,以推算大唐国运。由于李淳风推算的上了瘾,一发不可收,竟推算到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泻,还是回去休息吧!",既是第60像所述,所以推背图因此得名。由唐开始一直预言到未来世界大同,当中共包括六十象,六十,代表著循环周而复始的意思。推背图因为它预言的准确,使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心惊,一直被列为禁书,直到今日它在大陆依然没能逃脱禁书的黑名单。我们只有在港台的一些网站得以一览它的玄妙。而今天我们从网上看到的推背图,是清乾隆年间的举人金圣叹评批的版本,原本现仍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与我们看到的没有出入。(怀疑者可去台北故宫)

(2):平仓和义仓

I:平仓:中国古代的常平仓制度,是国家宏观调控粮食供求,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的重要制度。这一制度,对今天如何处理农民手中的余粮,如何保持粮价稳定,如何保障农民利益等,皆有借鉴意义。

II:义仓:在古代赈灾机制的发展过程中,隋朝义仓的创立意义重大,它使得赈灾活动由一种临时的救济措施,发展为一种经常性的政策机制。义仓或由官府控制,或由民间管理,其基本精神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专粮专用。不同形式的义仓,有效弥补了过去单靠官仓赈济的不足,提高了行事效率,唐、宋、元、明、清各朝皆有实行。

 

 

上一页:
下一页:千声方响敲相续 一曲两税戛未终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30号 邮编:350003
联系电话:0591-87840097 Email:fjswxh@qq.com
技术支持:福州泰讯软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建议使用分辨率为:1024*768
闽ICP备09045903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28号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