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税史漫说
二月放之妖桃
日期:2020-08-14    来源:原创   

——平仄声中品读魏征赋税思想

水墨岁月飘然,轻绕,紫雾悠然入画卷,那留写在莫高窟的文化,那浓墨书下的诗的文字...

 

诗歌是缘情而发,以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品品读读品品,一个从美梦中惊醒又陷落在空虚的现实里因而令人不能不忧伤的时代,一半史料,一半情仇,一面是历朝历代的税制变迁,一面是诗人们倾诉于税收之上的百千似怨似非,歌诗声声中,我们寻觅税收的影子。

 

税收的影子,刻在历史的唐王朝的书卷上,白居易的《重赋》:厥初防其淫,明赦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利登的《野农谣》:呼官视田吏视釜,官去掉头吏不顾。内兼外迫两无计,列以饥躯受笞箠。元稹的《织妇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坟嫁不得。王梵志的《穷贫田舍汉》: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苦,重重逢苦灾。

 

一个君固然重要,但是君臣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元素。忠公为国, 直言进谏逾二百;身居陋室, 廉洁清风度一生。这是后人为赞扬唐代廉洁敢谏的名臣魏征而写的一副对联。魏征以 居安思危, 节奢以俭,直言进谏而名垂青史。 他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 殚精竭虑, 协助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他一生留下了许多治国安邦的名言。魏征赤心为国, 一生清廉。他身为大臣, 始终身居陋室。魏征弥留之际, 李世民亲临探视, 问他还有啥要求。魏征只说了一句话: 嫠不恤纬, 而忧宗周之亡。意思是他个人什么要求都没有, 只担心国家的兴衰。

 

一个主张轻徭薄赋思想还具有贮之于民外延的君主。他说: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贞观政要》里的《辩兴亡》篇)缘何?是他对经济规律有相当清醒的认识;是他能够自制或者纳谏而去奢省费;是他的决策集团的赋役观比较一致,达成共识。然,在这其中,魏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他的赋役思想的核心内容与李世民的是基本一致的,从而在轻徭薄赋问题上一再产生共鸣,使得这项赋役政策在贞观年间能比较一贯地得到贯彻执行。他反对竭泽而鱼的赋敛手段,这是一种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的手段;他主张长期实行轻徭薄赋政策以医治社会经济的重创。指出:有人长患疼痛,不能任持,疗理且愈,皮骨仅存,便欲负一石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除其疾苦,虽已安,未甚充实。(《贞观政要》贞观政要之纳谏第五)他强调的是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长期性及必要性;他提出:必需维护税法的即政府税收政策的信用;他认为,守成的帝王往往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力戒君王必须去侈省役。

 

一系列主张,对于唐太宗养成的虚心纳谏、居安思危、心怀人民的品质起了重要影响,也促进了唐太宗仁政的实施。 魏征的谏言对于国家治理起了重要作用,魏征的许多谏言不仅涉及到君道的养成,很多是治国与治民的主张,劝谏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方针,对于贞观时期民心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主张大部分被唐太宗所采纳。

 

魏征的这一系列主张主要是围绕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问题展开的。他认为主政的关键是:息末敦本,与民休息,励精图治。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贞观政要·君道》)。他提出了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贞观政要·诚信》)的施政方针。他强调以历史为鉴,经常以隋二世而亡为例,认为崇尚浮华,淫乐无度,横征暴敛,好大喜功,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视仁兆为草芥,顾群臣如寇仇,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他认为当今之要务,应思隋亡以为鉴,若能思其所以危,则安;思其所以乱,则治;思其所以亡,则存;在大乱之后,在成功面前,应兢兢业业,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善始慎终。他说: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贞观政要·君道》)这著名的十思思相和后来提出的十渐(即批评李世民渐不克终的十个问题及提出的改进办法)主张,意在告诫李世民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务实求治,以实现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认为有道君必须兼听,不能偏信。兼听就是要虚己外求,倾听各种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从。要兼听就不能怕批评,不能怕意见尖锐,更不能把激切的意见和诽谤混为一谈。偏信就是刚愎自用。偏听偏信是君主昏庸无能的表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这一名言,包含着深刻哲理。

 

魏征的出现 ,是李唐王朝的幸运 ,是唐时中国百姓的福气 ,因为在魏征的犯颜直谏下和在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和宽容大度更为魏征提供了发挥才能的平台,魏征正是在这些环境中,和唐太宗导演了有声有色的贞观之治 的历史壮剧,为我们后代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魏征卒亡时 ,朝野都深感悲痛 ,李世民还亲自为魏征撰写碑文 ,亲自刻石 ,并发表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联常保此三镜 ,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 ,遂亡一镜矣。(《李世民·贞观政要·论任贤》) 魏征的长治久安思想,与民休息、居安思危、兼听广纳的主张,对于康初的稳定和发展,对于繁昌盛的贞观之治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主张也为后人所称道。

 

回望历史长河,中国的太平盛世往往好景不长,一般不会超过百年,朝代只是转瞬间的强弱易势。大凡盛世后期开始,大规模的征敛活动开始展开,一方面是税率的提高,一方面是税吏苛酷,于是人们对税收恨之入骨,苛政猛于虎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翻阅一首首涉税诗,但见:满纸怨恨言,尽写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眼噙辛酸泪,倾诉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所以,贬多于褒,就不足为奇了。古之有言,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缺水小河干,大河缺水了,小河也难以逃脱干涸的命运,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所以,只有好的税收制度,才有好的经济环境。

 

 

注解:

1、魏征的两个故事:

1)鹞死怀中: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2)长孙皇后的劝谏:一次,唐大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去郊外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当时兴趣正浓,心想:我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怎么样呢?于是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这一次出游。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左右的人见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犹自义愤填膺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柔声问明了原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不知她葫芦里埋的什么药,因而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

2、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

有一次,他问群臣:魏征与诸葛亮相比,哪个更为贤良?岑文本说:诸葛亮才兼将相,魏征不如他。太宗却说:魏征以仁义之道辅佐我治国,希望我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就此而言,诸葛亮也不能同他相提并论。可见,在唐太宗的心中,魏征的才德是何等之高。

3、竭泽而鱼:

语出《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畋,非不获兽,明年无兽。

 

上一页:
下一页:唐人留写在敦煌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30号 邮编:350003
联系电话:0591-87840097 Email:fjswxh@qq.com
技术支持:福州泰讯软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建议使用分辨率为:1024*768
闽ICP备09045903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28号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