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税史漫说
唐人留写在敦煌
日期:2020-08-14    来源:原创   

——“开元盛世说唐朝租庸调制

敦煌深深深几许?唐人之盛盛之极。当年唐太宗泼墨写下一句秦川雄帝宅,涵谷壮皇居 至今日,在国外许多地方,仍习惯将华人称为唐人,并有专门的唐人街,可见,盛唐的气象影响如此之深远。

 

失如此多娇江山,留与后人愁,遥想隋炀帝早年平定陈朝,统一南北,只因荒淫残暴,葬送了江山,自己只落得几亩雷塘田葬身。久乱之后,人心思治,久分之中,蕴育一统,存于隋朝动乱末世的李渊,适时起兵,征服群雄,再见一统;随后爆发的玄武门之变,迎来了人们交口赞誉的贞观之治,他广开言路,选用贤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后的高宗时期,唐代的版图达到了最大,显庆末年,高宗患风眩头重,难于操持政务,无字碑的主人——武则天得以逐渐掌握朝政。在位十五年间实行了比一般男性更为严酷的统治方法,因而受到后人的强烈谴责。然,她当权前后,生产发展了,疆土开拓了,文化提高了,和许多国外也有了广泛经济和文化交流,也为唐太宗的开元盛世的局面埋下了铺垫。

 

一代女皇武则天死后,在宫廷的几度喋血后,唐玄宗李隆基登上了皇位,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最初20年里,合理的赋税制度,使得唐朝出现了兴盛的景象。一代诗圣杜甫在《忆昔》中的描绘: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不正是真实的写照吗?然,他执政时期的赋税制度又是怎样的呢?

 

农业——一个朝代的经济基础,唐朝亦是,均田制则是大唐王朝赖以生存的命脉。于是,开元九年到十二年(724),唐玄宗任命宇文融主持长达四年的检田括户。在括户的政策中,在赋税上给予附籍逃户优惠的待遇,规定免其六年赋调,但轻税入官,使得括户大获成功。解决了户口问题之后,经济水平发展迅速,国家的税收也比往年增加了许多。检田括户对于巩固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扩大耕地面积,缓和阶级矛盾,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劳役、兵役来源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唐朝推行的租庸调税制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诚如太宗所说:今省徭薄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则其富有矣。(《贞观政要·论务农》)。

 

租庸调法是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主要赋役制度;是我国两千多年来各朝代所实行的实物税的总结;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税收制度的集成。它是源于北魏到隋朝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调、力役制度。,这种按田以农作物为课征对象所收的税,自夏朝以来早已有之。而这种以手工业品为课征对象所收的税,与东周时代的布缕之征属于同一类。的名称,较早曾见于东汉明帝的诏令之中,到了东汉末年,曹操便正式普遍征收了户调。当时调的负担是每户绢2匹,绵2斤。至于代役租形式的,周期已有原始力役形式的开端,至唐始改为实物征课,以直接形成国家财政收入,在我国封建税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公元619年3月6日初定租庸调法,规定:每丁每年缴纳栗二石,随乡土所产,每年缴纳绢(或绫、拖)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此外,每丁每年必需服徭役二十日,有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谣役则可以纳绢或布替代,每天折合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叫作。若国家有事须增加服役者,凡加役15天,免调,加役30天则租调俱免;每年的额外加役,连同正役,不准超过50天。租庸调法还规定出依照灾情轻重,减收或免收租庸调的具体办法。公元624年又作了详细规定:丁男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作庸,也叫输庸代役,官僚贵族享有免交租庸调的特权。租庸调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的,均田制规定每个成丁的农民都受田一百亩,因此国家征收租庸调就只问丁身,不问财产。

 

对于这种建立在均田法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税制,是以人丁为本征收的,唐德宗的内相陆贽曾把它概托为三句话,即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北魏、北齐、北周皆调绢一匹,唐则减为二丈,只相当于前代的一半;北魏规定男十五岁即成丁,纳租调,北齐、北周是十八岁,唐则定成丁年龄为二十一或二十二岁。成丁年龄提高后,原先十八岁授田的规定没有改变,这样农民在达到授田年龄后,就可以有三、四年不纳租调,这也是一种减税的政策。

 

租庸调税制就其本身来说并不复杂,在执行中,由于岁有丰歉,人有迁徒老死,管理却也繁琐。但是由于大体上做到了在农民内部实现均田均税,到了玄宗开元、天宝时期,唐朝的户口已增加了3倍,达960万户;政府每年租税收入已达到钱200余万贯,粟1980余万石,庸调绢740万匹,绵185万余屯(每屯为两),布1035端(每端为5丈),为唐王朝聚敛了巨额的财富。

 

在租庸调制以外,又将地税和户税定为常税,增加了交纳钱粮的数量,使户、地两税在政府收入中的地位大大重要起来。据天宝年间计帐统计,地税每年达一千二百四十余万石,户税二百万贯,资课及勾剥约四百七十余万。这三项收入大约占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和租庸调所征约略相等。但这无疑也扩大了纳税者的负担面,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土地买卖和兼并的盛行,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政府又不断加重赋税,致使许多农民破产逃亡,政府控制的纳税人数越来越少,财政收入也随之减少。这样,租庸调制行已无法继续下去,租庸调法遂于德宗建中元年(780)为两税法所代替。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爱屋及乌,在开元盛世的歌舞升平中,纵情声色,渐肆奢欲,怠于政事,终于酿造了安史之乱,最终落个无法安享晚年,被逼迫让杨贵妃自缢,再经马嵬驿时触景伤情:马嵬坡下泥土处,不见玉颜空死处,被转移到太极宫监控,身边的太监高力士被流放,在这样的环境下更觉寂寞,有人形容他的晚年:南内凄凉西内荒,淡云秋树满宫墙。由来百代明天子,不肯将身做上皇。

 

注解:

1、武则天无字碑介绍: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向西北方,五十公里处的乾陵,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陵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或称述圣纪碑),东侧是武则天的无字碑。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女皇帝的石碑却没有刻一个字。

2、人物简介:

1):宇文融简介:唐玄宗开元时同平章事。开元十七年(729)六月九月在职。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县)人,开元初任监察御史。时土地兼并严重,人口流失,税收受到影响。他建议检括逃亡户口和籍外占田,充使搜括户口,并自任劝农使,率劝农判官20余人出使各地,清出客户80余万和大量土地。他善于荐举人才,在相期间,荐宋璟为右丞相、裴耀卿为户部侍郎、许景先为工部侍郎,甚允朝廷之望。在相位仅百日即罢贬为汝州刺史,又流严州,卒于途中。

2):陆贽简介:陆贽(754~805) 唐代文臣。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字敬舆。大历八年(773)进士,中博学宏辞、书判拔萃科。德宗即位,召充翰林学士。贞元八年(792)出任宰相,但两年后即因与裴延龄有矛盾,被贬充忠州(今重庆忠县)别驾(州主管官的佐吏),永贞元年卒于任所,谥号宣。有《陆宣公翰苑集》24卷行世。

 

上一页:
下一页:亡隋波浪九天来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30号 邮编:350003
联系电话:0591-87840097 Email:fjswxh@qq.com
技术支持:福州泰讯软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建议使用分辨率为:1024*768
闽ICP备09045903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28号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