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税史漫说
亡隋波浪九天来
日期:2020-08-14    来源:原创   

——品读运河诗词和隋末赋役

手扶着那杨柳瘦瘦的枯枝上,大运河悠悠地流过眼睛,雨点失落在河面,荡起层层尘封中历史的涟漪。诗人胡曾曾云:“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两千五百个春秋,运河满腔热血汩汩流淌,承载着漕粮、丝绸、瓷器、花石纲……牵挽着隋炀帝的龙舟,穿清口,攀汶上,闯白沟,过通仓;身后站着一个个智慧者和创造者的身影好长、好长。这一路传说,几多辛酸,几多苦涩,几多欢乐。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写开凿大运河民工的悲惨命运,揭露隋炀帝骄奢淫逸的生活、肯定大运河的作用,并对当年开凿运河的民工寄予深切同情、对沿河两岸美丽风光的礼赞的大运河诗词也应运而生了。

隋朝初,隋文帝在经济方面推行的整顿户籍,清查人口,推行均田制,调整赋役;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而隋炀帝在位的14年间,终于暴露出他那残忍贪婪的本性。他为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需要,不惜民力,无限制地征发徭役。营东都(洛阳)、掘长堑、修驰道,大兴土木;筑宫殿庭院,修离宫别馆,纵情享乐。每项工程,大的要常年役使一、二百万人,小的也要征发二、三十万人。兴建各项工程时,不仅不考虑农时,而且役期严急,劳役过重,致使服役者大量死亡,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

在大兴土木的各项工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首先于公元605年,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和把长江三角洲大量物资运往洛阳,迫使千百万劳动人民,从洛阳到江苏省的清江(淮阴)开凿了约1000公里的“通济渠”。然后于公元610年,从江苏省镇江至浙江杭州,疏通并开凿了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原来的“邗沟”进行改造。这样,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首尾相接,共长1700多公里,从洛阳可直达杭州。隋炀帝为了巩固东北部的边防,又于公元608年,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城西南)开凿了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隋代仅用6年时间,开挖了以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伴随大运河千古流淌,由运河应运而生的运河诗词,不乏古典文学精品;也使得大运河以及炀帝杨广成为诗词中的焦点,屡受争议。说到隋炀帝杨广最著的是他的暴行,然而其实他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隋书》说杨广“好学,善属文······”毛泽东曾评价说:隋炀帝是一个会做文章、会做诗词的人。历史上隋炀帝确实写过很多诗词文章,结集成《隋炀帝集》。后世曾有人谢诗词感慨隋炀帝与王安石的文才,其诗曰:“隋炀帝不幸为天子,安石可怜作相公。若是二人穷到老,一为名士一文雅。”杨广的文采由此可见一斑。而且是他带隋朝走向辉煌,虽然隋朝亡在他手里。但历史是无情的,谁还在乎他的风流与才华,定格在历史上空的还是他的暴政。

然而隋炀帝在开大运河这样大的工程的动机上,却是在于满足一己一时的淫乐,而不惜大量耗尽民脂民膏。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达三百余里,仅挽大船的人几近万数,均著彩服,水陆照亮,所谓“春风举国裁宫锦 ,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隐《隋宫》),其奢侈糜费实为史所罕闻。唐朝诗人许浑《汴河亭》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是景阳楼。”所揭露的是也是隋炀帝这样的骄奢淫逸的生活。而在大兴土木的同时,为炫耀豪华和威武,隋炀帝再次出游北出长城,西巡张掖,南游江都(今江苏扬州)。无论哪次巡游,他都要带大批士兵、官吏和宫女,最多一次达五十万人。所过州县,不仅要整修道路,还要供应最精美的食物。“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因此,官吏们便拼命地搜刮百姓,一份肥己,一份贡献。结果又不知浪费了多少人力和物力,加深了多少人民的苦难。

不管是大兴土木,还是享乐巡游,依然无法满足炀帝那无止境的欲望,尽管已是满目疮痍。隋炀帝为了扩大统治集团的声威,满足其无穷的欲壑,更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高丽的战争。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丽,征调士卒一百一十三万余人,另调民夫二百万人,以运送衣甲、粮食等。建造海船的民夫日夜站立在水中,皮肤溃烂,腰以下生蛆,死者甚多。这次出兵,隋军虽然攻至平壤附近,最后却大败而还。渡过鸭绿江的三十余万隋军,生还者仅两千七百余人。但隋炀帝并没有吸取教训,仍然一意孤行,又继续发动两次进攻高丽的战争,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这样,又把极其繁重的兵役,以及和军事行动相连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

从大业元年开始,隋炀帝这种无休止的征调、兵役和徭役的负担,差不多骚扰了全国的农户,更把社会经济推向绝境。史称:“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阶级矛盾严重激化,广大人民“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农民起义终于全面爆发。

大业七年,邹平人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境内)首揭义旗,自称“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以号召农民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烈火很快燃遍了黄河南北,又向淮水、长江流域发展。到大业十三年前后,各地农民起义军逐渐汇合为三大主力军,即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翟让和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以及杜伏威和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隋王朝的统治。各地官僚地主也乘机起兵,全国处于割据状态。隋王朝所控制的地区,在北方只有东都洛阳及其他几座孤城,在东南只有江都一隅之地。杨家天下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土崩瓦解之势。一代大朝隋就这样在帝的享乐和繁重的徭役以及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中灰飞烟灭。

唐朝李商隐在《隋宫》中云:“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叹道而今在阴间杨广假若遇到陈后主,难道还有雅兴让宠妃再唱一段《玉树后庭花》?而在老百姓的传说中,杨广化作终南山间一只巨鼠转世,所以淫猥贪婪,无恶不作。这个古今恶人排行榜中的第一几乎集中了人类所能有的全部邪恶品种:淫荡、贪婪、狡诈、阴险、自私、冷血、残暴、血腥、昏乱……他犯下了几乎人类所有能犯下的罪行:“谋兄”、“淫母”、“弑父”、“幽弟”、“逆天”、“虐民”……种种的这些好像在讥讽着大运河畔--扬州,炀帝事业的起点,生命的终点,如今魂魄仍在那里飘荡着像一个千年的流放者,孤独而寂寞,身后骂名滚滚.又像一个千年的守望者,在运河的终点默默着千年的沧桑巨变;又似一首缠绵哀怨的诉曲,在历史的乐章轻吟着万世的孰是孰过。

悠悠运河,千里江波,见证了历史的兴衰。唐朝诗人皮日休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一方面,运河开通后,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开凿运河,致使沉重的徭役造成社会矛盾激化。大运河的开通,造成了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黄河之比,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千千万万的农民离乡背井,田地大时荒芜,加上连年洪涝旱灾,农民只得靠树皮、野菜充饥,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有歌吟到“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讲的就是这样的悲惨。

从文帝的繁荣兴旺到隋的消亡只经过短短的五十年。隋朝的兴衰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思考和感慨。唐太宗曾这样对侍臣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王;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结论。魏征听到后,非常高兴回答说:“臣又闻古语曰:君,舟也;人,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从历史这一面镜子,我们仍然可有所启示,隋唐这段兴衰史,让我们更加懂得“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的重要性;也更深地体会到新一届国家领导者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久远意义。

上一页:
下一页:输籍定样 大索貌阅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30号 邮编:350003
联系电话:0591-87840097 Email:fjswxh@qq.com
技术支持:福州泰讯软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建议使用分辨率为:1024*768
闽ICP备09045903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28号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