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医养生
祛湿说健脾
日期:2020-12-29    来源:原创   

来就诊或健康咨询的人经常会问,为什么自己身体湿气会这么重?而且去也去不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通俗的说,湿就是水,《说文解字》就是这么解释的:“湿,水。”《黄帝内经》认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意思是,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规律;按照五行变化的规律,产生了寒、暑、燥、湿、风这5种的气。《黄帝内经》同时认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意思是,大凡各种疾病,都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化与变。从以上经文里,我们知道自然界的湿,会导致我们身体产生疾病,我们把自然界的湿,称为外湿。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长夏湿气最盛,故多湿病。

 

相对外湿而言,身体里自行产生的湿,就叫着内湿。《黄帝内经》:“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意思是,在天表现为湿气,在地就是土气,在人体就是肌肉,在五脏就是脾。由此可见,内湿的产生与脾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认为凡是湿病而发生的浮肿胀满,都属于脾的原因。

 

对湿气重的表现,《黄帝内经》还进行了举例,如:“因于湿,首如裹”、“汗出见湿,乃坐痤痱”、“湿胜则泻”等症状,由于受湿原因,头就会感觉沉重而不爽利,好像有物蒙冒着一样;如果你平时容易长痤疮、疱疹、湿疹、痱子,这是因为湿邪的阻遏,垃圾不发通过汗的排泄而排出体外;如果湿气偏胜,还会出现肠鸣腹泻或大便稀烂等症状。

 

不要因为湿是致病的因素,因而谈湿色变。前面说了,湿就是水,水是人体组织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血液流动、调节体温、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都需要水,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营养素。人体内70%左右都是水,如果人体内的水份缺失,就会产生干燥、毛发脱落、骨骼变脆等等病症,只要身体有良好的水循环,及时地把废水排出体外,就不会因湿而致病。

 

《黄帝内经》认为:脾胃属土,土的本性是湿润并热汽升腾,只有湿润并热汽升腾的土,才能履行为身体准备所需要的能量的职责;脾胃功能不正常,就好像土遇到了急剧暴雨,如果大雨不止,就会产生堤漏土崩。因此,要想祛湿,就得健脾!以保证致脾阳不失运,避免湿自内生。

 

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与胃、肉、唇、口等构成系统。因此,中医所说的脾是一个系统,不仅仅指现代解剖学中的脾藏。“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这是《黄帝内经》对脾功能的概括,我们摄入食物首先到达胃,经过胃的粗加工,脾就将其水谷精微物质转输至各脏腑使用,这就是脾的运化功能。所谓运化,既要把精微物质(包括水液、津液)转输至各脏腑以满足身体的需要,同时,又要把废水垃圾(通过肾等脏腑的协作)转输出体外。因此,脾的运化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精微物质的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从而产生水湿(痰饮),甚则形成水肿。

 

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的原因很多,如饮食不节、劳倦或思虑过度、病后失调等等,如果症状严重疾病形成就得就医,这里提供一个健脾祛湿的食疗方:鲤鱼一尾,赤小豆50克,陈皮10克,草果6克,生姜15克,鲤鱼去鳞、腮、内脏,将赤小豆、陈皮、草果、生姜放入鱼腹,加清水隔水炖服,有利水祛湿健脾的功效。

上一页:
下一页:志闲少欲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30号 邮编:350003
联系电话:0591-87840097 Email:fjswxh@qq.com
技术支持:福州泰讯软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建议使用分辨率为:1024*768
闽ICP备09045903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28号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