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医养生
谷肉果菜巧搭配
日期:2020-08-14    来源:原创   

《黄帝内经》的配膳原则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里说了三层内容的搭配,首先,是品种的搭配,就是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搭配;其次,是“气”的搭配,中医认为食物都有寒、热、温、凉四种特性,也就是这种特性的搭配;第三,是“味”的搭配,中医认为食物都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不同的“味”对人体就会有不同的作用。只有将食物的品种、四气、五味搭配的科学,它对补益人体的精气就会发挥最大的作用。

 

一、品种的搭配

 

品种的搭配,是指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搭配。

 

“五谷”是稻黍稷麦,现代泛指谷类和豆类,如米、谷、麦、豆类等五谷杂粮。中医认为,“五谷”都是种子,都有生发之力,这种生发之性能养五脏之真气,滋养人的生命力。“五谷为养”一方面说明“五谷”是养育人体的主要食物,人食“五谷”才能得以维持生命机体的基本营养;另一方面也说明不要单吃是某一谷物,除了吃比较习惯的谷物外,其它谷物也要同时摄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一条就是“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它强调人们日常所必需能量和蛋白质应主要由粮食供给,粮食是摄取营养素的主体和根本。可见,粮食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中是排在第一位的。古人强调“为养”的基本原则,自然是强调杂食五谷,而不是单食一种谷类。

 

“五果”是枣李栗杏桃,现在习惯用于水果和干果的统称,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水果类含糖、脂肪、蛋白质相对较少,吃水果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补充这三大营养物质,而是辅助“五谷”、“五畜”补充其他营养素,即水分、维生素和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使人体获得更全面的营养。

 

“五畜”是牛犬羊猪鸡,是肉类,“益”是增补之意,可补充增进主食的不足。中医认为,五畜为“血肉有情之品,最为补人”,能滋养人体精血。 每天进食适量的肉、蛋、奶、鱼等食品,对人的身体是有益的。

 

“五菜”是葵韭薤,泛指蔬菜,现代研究认为,它是维护健康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糖类、淀粉、钙、磷、铁、无机盐以及锌、硒、碘等微量元素。所以说,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代谢和抗病能力是离不开蔬菜的。 蔬菜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食用的历史非常悠久。古籍《尔雅》定义蔬菜为:“凡草可食者,通名为蔬。”神农尝百草,把植物分为不可食的草和可以食用的菜,而对不宜常食,但可医病的则称之为草药。因此,蔬菜也有着养生保健食疗的效果,故有“药食同源”之说。

 

为指导人们合理营养,中国营养学会提出了食物指南,并形象地称为“4+1营养金字塔”。“4+1”指每日膳食中应当包括“粮、豆类”,“蔬菜、水果”,“奶和奶制品”,“禽、肉、鱼、蛋”四类食物,以这四类食物作为基础,适当增加“盐、油、糖”。“金字塔”的第一层是最重要的粮谷类食物,它构成塔基,应占饮食中的很大比重。每日粮豆类食物摄取量为400500克,粮食与豆类之比为101。“金字塔”的第二层是蔬菜和水果,因此在金字塔中占据了相当的地位。每日蔬菜和水果摄入量300400克,蔬菜与水果之比为81。“金字塔”的第三层是奶和奶制品,以补充优质蛋白和钙。每日摄取量为200300克。“金字塔”的第四层为动物性食品,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和无机盐。禽、肉、鱼、蛋等动物性食品每日摄入量为100200克。“金字塔”塔尖为适量的油、盐、糖。

 

二、颜色的搭配

 

中医认为,食物的五色与脏腑的关系十分密切,并根据五行学说把五色与五脏一一对应起来。比如,东方属于“木”,木色为青,那青色就属“木”了;肝主藏血,其气升浮而条达疏泄,也是属“木”性。这样,肝与青色是同一类的。由于同类,它们就有着一荣俱荣的联动效应,就有着互相帮助、互相依附的关系。所以,“青色”包括绿色、翠色、碧色就“入通于肝”了。

 

南方炎热,与火相似,属于“火”性;人的心脏也属“火”,赤色,包括红色、紫色,具有使人兴奋的特性,也属于“火”,因此,这一类的颜色就“入通于心”了。

 

古人称“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性。脾,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的,具有受纳和运化的“土”的特性。黄色属“土”,因此,“黄色”就“入通于脾”。

 

日落西,与金相似,故西方属“金”;古人称“金曰从革”,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都归属于“金”。白色具有洁净的特征,属于“金”。肺以宣发肃降为基本运行形式,也具有“金”的特性。因此,“白色”就“入通于肺”。

 

北方寒冷,与水相似,因此北方属“水”,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黑色,容易使人安静,因此,黑色与水是同类的,肾为水脏,因此,“黑色”就“入通于肾”。

 

从颜色的角度,把食物分为五类,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五色”食物,这种分类比较直观,只要通过人的肉眼,就可以把食物按照绿、红、黄、白、黑或其相近的颜色,进行归类。如,红柿、西红柿、胡萝卜、山楂、草莓、红枣、南瓜、红米、柿子等等,属于红色食物;豆豉、黑芝麻、黑木耳、紫菜、发菜、海带、黑桑椹、黑枣、龙眼肉、黑葡萄、海参等等,属于黑色食物。粟米、玉米、木瓜、柑桔、香蕉、(高粱)等等,属于黄色食物;梨、白萝卜、银耳、竹笋、白菜、豆腐等等属于白色食物;绿色蔬菜、弥猴桃、燕麦等等,属于绿色食物。

 

但是,除了通过肉眼从食物的表象上的颜色判断外,还有一些根本与这些颜色根本搭上边的,《黄帝内经》怎么也把它归为同类呢?如:对畜类中的鸡归类于青色、羊归类于赤色、牛归类于黄色、马归类于白色、猪归类于黑色。在谷类中把麦归类于青色、(小米)归类于赤色、(高粱)归类于黄色、稻归类于白色、豆归类于黑色。这是由于,食物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就会分出不同的类别。按照食物的颜色进行归类,可以分出五种不同颜色的食物;如果按照食物的五行属性划分,又可以分出“金、木、水、火、土”不同五行属性的食物。如,青色属于“木”,鸡和麦也属于“木”,这样,不管鸡和麦是什么颜色,它都是属于“木”了,所以就有“东方青色……其畜鸡,其谷麦”,都与青色同类了。

 

你按照表面的五种颜色来搭配食物,你摄入的营养素应该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能同时考虑按照“五行”属性所归类的“五色”食物,那就真正理解《黄帝内经》所说的“五色入五脏”的真正涵义了。此外,食物还有寒、凉、温、热四种特性,《灵枢·师传》曰:“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至邪僻也。” ,饮食不要过冷过热,要寒热适中,这样,才有利人的正气固守于体内,邪气就不会侵害人体。这不仅说食物的温度,更是要注意食物寒凉温热的特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寒热体质,选择相适应的食物。

 

三、五味的搭配

 

五味是指甘、酸、苦、辛、咸,是根据五行学说对食物归类的一种方法和演绎。

 

首先,五味的同类相聚与相助。每个人对五味的喜好,与其脏气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是因为,五味各有其所喜和先入某脏的特性。《灵枢·五味》说:“谷味甘先走脾,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九针论》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上述经文所说的五味与先入或所喜的五脏,都是同类的,由于同类,自然就同气相聚了,食物一进入胃后,它们就各自去找自己同类的组织了。因此中医认为,喜欢吃甘味食物的,可能是脾气虚弱。因为,甘味先入脾,脾属于土、甘味也属于土,当人体脾气虚,需要补充能量的时候,自然会优先选取同属于土类的食物,以求最快的速度得到补给;同理,喜欢酸味食物的,可能是是肝气虚弱;喜欢辛辣食物的,可能肺气虚弱;喜欢苦味的食物,可能心气虚弱;喜欢咸味食物的,可能肺气虚弱。

 

其次,五味的功效。“药食同源”,辛酸甘苦咸的不同气味五类食物,它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燥地影响和调节着某一脏气,具体的说: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能泄能燥,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阴等作用,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第三,如果过量地食用某一味,就会造成本脏的太过或它脏的损伤。

 

1、对它脏的损伤。《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多食咸,则脉凝而变色;多食苦,则皮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过多的食用咸味,血脉会凝涩不畅,面色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咸入肾属水,水会克火,心属火,肾水太过旺盛就克制心火的缘故。同理,过多的食用苦味,皮肤就会枯槁,汗毛就会脱落(苦属火克肺金);过多的食用辛味,会引起筋脉急,爪甲枯槁(辛属金克肝木);过多的食用酸味,肌肉会粗厚皱缩,口唇会掀起(酸属木克脾土);过多的食用甜味,会引起骨骼疼痛、头发脱落(甘属土克肾水)。对克伐过度引起的毛病,不能再食用对本脏有克伐的食物,如《灵枢·五味》说:“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可以考虑食用对本脏相生相助的食物。

 

2、对本脏的损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虽然,酸与筋、苦与气、甘与肉、辛与皮毛、咸与血,是同类的,如果食用太多,就会伤及该脏,这时就得用克泄的方法来调整。如,过量食用酸味的食物造成筋的损伤,可以用辛味来抑制酸味;同理,过量食用苦味造成伤气,用咸味能抑制苦味;过量食用甘味伤了肌肉,用酸味能抑制甘味;过量食用辛味伤了皮毛,用苦味能抑制辛味。《灵枢·九针论》也说到:“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血,无食咸;病在骨,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现在某个脏器得病了,这时候这个脏器的邪气旺盛,如果再用同类的东西进行补充,这样就会火上加油,堵车了不能再往里塞车,就得疏导。所以,当某一个五行太盛时,就得用泄它或者克它的方法来调整。

 

五行讲究中庸之道,应用同类的相生相助和异类的相克相泄,以调整太过与不及,使其恢复到平衡状态,这就是谨和五味的真正含义。

 

推荐一个五色养生粥:粳米为主, 燕麦、小米、桂圆、红枣各适量。有益气补中、养血美容,增加人体的免疫力之功效。

上一页:
下一页:高血压病的防治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30号 邮编:350003
联系电话:0591-87840097 Email:fjswxh@qq.com
技术支持:福州泰讯软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建议使用分辨率为:1024*768
闽ICP备09045903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28号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