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税史漫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日期:2020-08-14    来源:原创   

——东晋南北民族大融合的赋税改革土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摘自陶渊明的名作《饮酒》其五

 

这是何等的生动和洒脱,让我们想象从容幽雅的风度,如《诗经》中《小雅·鹤鸣》又如《楚辞》里的《渔父》。这高境界的心隐是多少代文人墨客心中的梦想,历史上能有这等委任随化的自然观念和风度的当属东晋时代的文人。

东晋,不论是阮籍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慨叹,还是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唏嘘,不论是稽康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玄远,还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澹泊,都使人真真正正的体会到了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的涵义。

是什么让东晋文人有如此的风流、生动和洒脱呢,归根结底是时代大背景造就的。彼时北方五胡交战,兵连祸结,避乱南迁的南渡中原士人组成的世族门阀成了东晋皇权的支撑。东晋是豪强大族支撑的朝代,皇权衰落。官场明暗交替,官僚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勾心斗角、东晋有识南渡中原士人文人以江南山清水秀风水为寄情,潜龙在田,将一种高自标置的姿态掩藏于高雅的风度之下。这样的风尚给东晋文人的思想和生活带来的神秘的力量。

彼时,豪强大族王、谢、庾、桓先后支配着王朝政局。不过,文人虽潜龙在田却非弃国家于不顾。王导、谢安等贤相都一直忠心耿耿的尽力维护朝廷。多次以他们的智慧力挽狂澜于即倒拯救东晋王朝于危难之间。主持淝水之战的主要领导者谢安,本来高卧东山,表现无处世意。”“六七年间徵召不至,虽弹奏相属,继以禁锢,而晏然不屑。 淝水之战的胜利是东晋王朝百年统治期间对付外族侵略最为光彩的一笔,以少胜多、以弱抵强的军事胜利至今还为后人津津乐道,尽显名士风流潇洒。然而,回首这段历史,有几人能够追溯淝水之战背后的故事?难道这次胜利只是一次偶然?不是的,这次战争的胜利,可以说是东晋南北民族大融合的赋税改革——“土断的伟大胜利。

随着世族门阀权臣王导和庾亮相继去世,晋成帝司马衍首次提出土断。所谓土断,即废除侨置郡县、让北来流民在所在地落藉,编入所在郡县户籍。按土著居民对待,实行统一的税制。结合土断,将课田制改成度田制,度田制采用什一税每亩征税三斗。自成帝咸和年间土断与度田收租起,至孝武帝太元元年改行口税前止,是度田收租制度实行的时期。《陈书·高祖纪上》所载:(成帝)咸和中土断,是东晋最早的一次土断;成帝咸康七年(341),东晋又进行了一次土断。这次土断的令文说:实编户,王公己下皆正土断白籍。将侨人包括士庶都纳入了黄籍税户之中。王公贵人仍可免役但不可以免税及荫亲属。成帝驾崩之后,由于门阀势力依然强大,反对之力甚嚣,一、二次土断相续失败;晋哀帝二年,大司马恒温发动第三次土断,史称庚戌土断。自太元元年改行口税起,至太元八年(383)淝水战后始增百姓税米,口五石前止。在这次土断中,东晋除了将亩税改为口税外,还创立了蠲在役之身的制度,即正在服役的人可以免除口税,对于农村与军队的稳定,都有一些作用。此次土断,严厉风行,主要是取消侨州郡民的优待,即须正常纳税与服徭役。用乡里之组织加以编制,以方便征租与服兵役。对于敢于隐匿户口的高门贵族地主坚决予以惩处;第四次土断则在安帝义熙八年至九年由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以严格执行见称,义熙土断时,会稽大族虞亮因藏匿亡命千余人被处死。《隋书?食货志》说的其课,丁男调布绢各二丈,丝三两,绵八两,禄绢八尺,禄绵三两二分,租米五石(即税米口五石),禄米二石,丁女并半之,便是这一段的税制。

不同时期的赋税政策有其必然发生的原因。东晋的四次土断前两次虽然失败了,但后两次的胜利,使政府增加了收入和兵源,财阜国丰;侨人则加入了负担调役的行列,从此由北人变成了南人,加速了南北人民的融合。东晋南渡中原士人给江南的山水带来了无限的魄力。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谓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欲的求与去同此理也。东晋以后社会一直处于黑暗之中,统治者争权夺利,你砍我杀,不顾国土沦丧,民生疾苦;官场中嫉贤妒能,贪婪成风;士大夫浮华竟奔,廉耻扫地。这时期亦少有人不是身在城垣中,心慕南山下。这也应了那句心无为而行有为。

五陵豪侠笑为儒,将为儒生只读书。看取不成投笔后,谢安功业复何如?肯定了谢安事功的一生;其次,是携妓东山。假如谢安只会埋头忙于为皇朝效劳,或者他的事功仅仅是对淝水之战指挥若定的话,可能他对于唐朝的诗人们还不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关键是他不仅事业干得漂亮,而且也活得风流潇洒,他曾尝试过服食,不时与方外之人过从甚密,不为礼俗所拘。这就是一种入世的智慧。而陶渊明在《命子》诗中,他历数陶门先世的功德,远推至上古的陶唐氏,直至官至长沙公,功遂辞归临宠不忒的曾祖陶侃,寄迹风云的父亲。这表明他正是从家族荣耀角度来考虑人生出处的问题的。陶渊明曾几次出仕又几次辞官,直至辞彭泽令才与仕途最后决裂的经历。虽然他在诗作中称出仕乃是出于物质生活需要,但由此仍可见他有实现政治抱负的向往,有以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改造社会安定的自信。最终,他思想中立身行己有严正的思想还是占了上风,高洁旷达还是他性格的主流。

历史车轮是不断向前前进的。东晋处于政局不稳定,社会动荡不安的多事之秋,但随着北民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商业仍然兴盛,长久下来使中国的经济中心南移。此时期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使得该时期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不断的开发新领域与新学说。边疆民族的南下带来草原文化,东晋结合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之後南北双方形成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另外,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

 

 

注解:

[1]东晋王谢世家

王谢是东晋两大显赫家族,以王导为主的王家和以谢安为主的谢家。两大世家是东晋王朝的中流砥柱,势力通及东晋统治的江南各地。王导官至太傅、丞相,历事元、明、成三帝。兄弟当中,有王敦镇守武昌、王含镇守扬州,另有从弟担任当时的豫章太守、淮南太守、荆州刺史等,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就出自王氏世家,父亲王旷就是王导的从弟。谢安官至太保,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宁、益、雍、凉十五州军备,势力几乎遍布全国,哥哥谢弈、弟弟谢万、谢石、侄儿谢玄等都是中央和地方的大官。文学史上有名的谢灵运、谢眺就出自谢氏世家。

在门阀林立的东晋,王谢两门也自视极高,婚嫁除了入宫攀龙附凤外,都只在两族之内进行。两家在晋朝消亡之后仍风光不减,直到梁武帝时大枭雄侯景向两族帮求婚被拒绝遂视此为平生恨事,最后造反时顺便将王谢两族彻底诛绝。王谢数代风流到此嘎然而止,只余唐朝刘禹锡一句:旧世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携妓东山 东山再起

携妓东山典出《晋书·谢安传》,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因不满朝廷昏庸,官场腐败称病辞官隐居上虞东山,闲时携妓出游,歌咏漫舞。李白诗中亦有云 谢公自有东山妓,金屏笑坐如花人。以风流之行,掩饰对国家前途之忧思。

    东山再起典出《晋书·谢安传》,公元360年(升平四年),征西大将军桓温邀请谢安担任自己帐下的司马,谢安接受了。他离开东山从政,从此成为著名政治家,成语东山再起即典出于此。

 

[3]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当时中国北方前秦欲灭南方东晋,两国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东南方)交战,谢安、谢玄以8万兵力(决战时仅为7万)大败苻坚90万大军,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且留有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等典故。

 

[4]边疆民族南下带来草原文化

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在中国北部境内曾有5个北方民族,分别是匈奴、鲜卑、羯、氐、羌,建立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等16个政权。此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等在16国之外,共有20国。5个北方民族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都是短命王朝。

  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徙入,中原汉族人口也大量迁往凉州、塞外和东北地区等北方地区。北方民族在内迁后很快就从游牧经济转变为农耕经济,与汉族杂居,开始了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余年的民族融合。

上一页:
下一页: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铜盘路30号 邮编:350003
联系电话:0591-87840097 Email:fjswxh@qq.com
技术支持:福州泰讯软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建议使用分辨率为:1024*768
闽ICP备09045903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28号   Powered by SiteServer CMS